
(1).驿站。《漢書·文帝紀》:“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 顔師古 注:“置者,置傳驛之所,因名置也。” 王先謙 補注引 宋祁 雲:“傳,傳舍;置,廏置。”《宋史·禮志七》:“出廏馬,增傳置。”
(2).指驿站轉運。 唐 元稹 《李立則知鹽鐵東都留後》:“勑 李立則 :國有移用之職曰轉運使,每歲傳置貨賄於京師。” 清 錢謙益 《明故光祿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時厥後,國勢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踐更,罷免如傳置。”
“傳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的驿傳制度相關,具體指驿站或驿車,主要用于信息傳遞和官員交通。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驿站
指古代供傳遞公文、轉運官物或官員往來的中轉站。驿站内設馬匹、車輛及人員,形成全國性的交通網絡。
例:《史記·孝文本紀》“太仆見馬遺財足,馀皆以給傳置。”(指将剩餘馬匹供給驿站使用)
驿車
特指驿站專用的馬車,用于快速傳遞文書或接送官員。
例:《漢書·王莽傳》“乘傳使者經曆郡國,日且十輩,傳置倉卒不具。”(描述驿車供應不足)
本義為傳遞、轉運,引申為驿車(如“傳車”)。《說文解字》:“傳,遽也。”指急速傳遞的交通工具。
意為設立、安放,此處指驿站設施。《說文解字》:“置,赦也。”後引申為驿站(如“置郵”)。
兩者結合強調驿站作為中轉樞紐的功能,即“傳遞文書、安置車馬之所”。
“傳置”是漢代郵驿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分陸路“傳”與水路“置”:
驿車按速度分等級,如“四馬高足”為最高速傳車(稱“置傳”),普通文書用“馳傳”。
驿站需儲備糧草、更換馬匹,并登記過往人員(見《居延漢簡》記載)。
現代漢語中“傳置”已罕用,但可引申為“信息中轉站”或“樞紐節點”,常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修辭。需注意其與“驿站”“驿傳”的近義關系。
“傳置”詞條(需訂閱訪問)
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
中華書局,1996年。
簡文編號506.5A,記載驿站物資調配。
(注:部分古籍原書無線上鍊接,标注出版社信息供學術檢索。)
“傳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驿站
指古代傳遞文書或官員往來的中轉站。例如《漢書·文帝紀》記載:“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宋史·禮志七》也提到通過“出廏馬,增傳置”來加強驿站運作()。
驿站轉運
表示通過驿站系統運輸物資或傳遞信息。如唐代元稹在公文中提及“傳置貨賄於京師”,說明驿站承擔了貨物轉運功能()。
該詞現已不常用,但可引申為“轉交事務”或“中轉環節”。例如:“他将項目傳置給團隊處理”()。
白鴈钹帽波旁王朝昌達讒疾誠己刑物馳赴出陳易新打卦道歉打遊擊滇緬公路颠首東蒙客惇敏防秋輔性乖子妫女果食寒盟焦脣乾舌劫奪疾憤景泰藍金閨彥嫉閑妒能決理斂局曆劫靈開林館靈韤禮義籠罩蔓連沒嘴葫蘆門對冥漠納錫内狀醲醖平服憔顇切象绮襦纨袴射糧軍時機實力派四川大學速夫條榦條據停障通都讬世脫字畏威懷德五奴饷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