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身;寄身。《淮南子·主術訓》:“然民有掘穴狹廬,所以託身者,明主弗樂也。” 南朝 齊 謝朓 《蒲生行》:“蒲生廣湖邊,託身洪波側。” 明 徐渭 《荷賦》:“且吾子既不染於污泥矣,又何廣狹之差别?縱遭時有偶與不偶,何託身有屑與不屑?” 鄒魯 《中國同盟會》:“是故我國民之為 滿洲 将士者,須以大義自持,知託身 滿洲 政府之下,乃由一時之束縛,常懷脫離獨立之志。”
“讬身”是“托身”的異體字寫法,二者含義完全相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常見用法:
現實層面的依附
表示寄居或依賴他人生活。例:
“亂世中百姓托身寺廟以求溫飽。”
“她幼年孤苦,托身遠親家中。”
精神層面的歸屬
比喻心靈或志向的寄托。例:
“詩人托身山水,以自然為知己。”
文學/曆史語境
多見于古典文獻,如《後漢書》有“托身虎口”形容險境求生。
近義詞:寄身、栖身、依附
反義詞:自立、獨立、自主
注意:現代漢語中“托身”使用較少,更常用“寄身”“依附”等詞。若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見到“讬身”,可直接理解為“托身”的異體字。
《讬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意指托付、借用、臨時寄存等。它是由讠(讠部)和身(身部)兩個漢字組成的。
《讬身》的部首是讠部(讠)和身部(身),分别代表講話的意思和身體的意思。
它的拆分筆畫分别是6畫(讠)和7畫(身)。
《讬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中國古代史書中,意為臨時借用他人身體後迅速離去。
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擴展,用于表示借用、托付等含義,成為古代漢語中一個常用的詞彙。
《讬身》的繁體字為「託身」。
在古代漢字書寫時,「讬」字有多種不同寫法,如「托」、「託」等。這些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有所變化。
以下是幾個使用《讬身》的例句:
他出門前臨時把孩子讬身給鄰居照看。
在旅行的時候,我把貴重物品讬身給了酒店的保險櫃。
與《讬身》相關的常用詞彙有:
《讬身》的近義詞是委托、借用、托付。
《讬身》的反義詞是保留、自用、保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