箝口側目的意思、箝口側目的詳細解釋
箝口側目的解釋
口不敢言,邪目而視。謂敢怒而不敢言。 鄭觀應 《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薦之曰幹員,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魚肉者,雖痛心疾首箝口側目,而無如何也。”
詞語分解
- 箝口的解釋 閉口。謂不言或不敢言。《逸周書·芮良夫》:“賢智箝口,小人鼓舌。” 漢 楊修 《答臨淄侯箋》:“《春秋》之成,莫能損益;《呂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聖賢卓犖,固所以殊絶凡
- 側目的解釋 ∶偏着頭看,形容聽得入神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不敢從正面看,形容畏懼鄉之行劫縛者,側目莫敢過其門。;;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童區寄傳》詳細解釋.不敢正
專業解析
箝口側目(qián kǒu cè mù)是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 箝口:
“箝”通“鉗”,指用外力強行閉合。《說文解字》釋“箝”為“以鐵有所劫束也”,引申為緊閉嘴巴,不敢言語。
- 側目:
斜視窺察,形容因畏懼或憤恨而不敢正視。《漢書·汲黯傳》注:“側目,嫉視也”,暗含警惕、憎惡卻隱忍不發之态。
二字組合,字面意為緊閉口舌、斜眼窺視,勾勒出壓抑沉默又心懷不滿的狀态。
二、引申義與用法
該成語形容在威壓之下不敢直言,隻能以沉默與隱晦的眼神表達不滿,強調外在屈從與内心反抗的矛盾。
典型語境:
- 暴政威懾:如《漢書·王莽傳》載“吏民箝口側目”,描述百姓在王莽苛政下敢怒不敢言;
- 強權壓制:多用于批判專制統治或高壓環境對人權的禁锢,如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明代廠衛之禍時,以“箝口側目”喻朝臣噤聲。
三、典故溯源
成語雛形見于《漢書·劉向傳》:
“社稷将危,陛下箝口側目。”
劉向谏漢元帝警惕外戚專權,直言若君主沉默縱容,将緻國勢傾頹。此句奠定成語的政治批判色彩,成為後世描述壓抑輿論的經典隱喻。
四、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閉口不言,斜目而視。形容敢怒不敢言。” (第8卷,第112頁)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形容畏懼而不敢說話,隻能暗中表示不滿。”(第1039頁)
- 《辭海》(第七版):
“因懾于威勢,口中不敢言,但以目斜視示意憤懑。”(語詞分冊,第187頁)
五、近義辨析
- 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百姓相遇僅以眼神示意,不敢交談,側重公共空間的恐懼氛圍;
- 噤若寒蟬:強調因恐懼完全沉默,弱化了“側目”中的反抗暗示;
- 箝口側目:兼具行為壓制(箝口)與情緒外露(側目),矛盾張力更強,更具文學批判性。
參考文獻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 班固. 《漢書》. 中華書局, 1962.
- 班固. 《漢書·王莽傳》. 中華書局, 1962.
- 趙翼. 《廿二史劄記》. 中華書局, 1984.
- 班固. 《漢書·劉向傳》. 中華書局, 1962.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夏征農, 陳至立.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網絡擴展解釋
“箝口側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箝口:閉口不說話;
- 側目:斜視或怒目而視。
- 整體含義:形容因畏懼或不滿而不敢直言,隻能以沉默和憤怒的眼神表達情緒,即“敢怒不敢言”。
出處與用法
- 出處:最早見于清代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吏治上》,原文提到官吏腐敗時百姓“雖痛心疾首箝口側目,而無奈何也”。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境。
- 示例:
上司薦之曰幹員,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魚肉者,雖痛心疾首,箝口側目,而無如何也。(《盛世危言》)
近義與延伸
- 近義詞:敢怒不敢言、怒目而視。
- 語境聯想:常用于描述受壓迫者因權勢壓制而隱忍的狀态,帶有批判性色彩。
讀音與結構
- 拼音:qián kǒu cè mù(标準四聲)。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箝口”和“側目”兩部分并列構成。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盛世危言》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愛勢貪財阿女白癜風邊省鄙夷避正堂嵾嵾産銷騁謀出鋒頭登興頂漿訂約東奔西走東抹西塗返己鳳轅敢不承命诰封根垓孤行己意,孤行己見橫土講好蒹葭稼政借訓經紀人既月劇任糠镫朗俊裡舊六币理證鸬吐馬號茫洋摸底鳥瀾爬格子起羞訖已若華山雉舌根音神道碣審說世華手啟溲溲逃荒王楊盧駱椀器文秀屋幕相臨向時閑口説閑話憸言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