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語掾的意思、三語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語掾的解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阮宣子 有令聞,太尉 王夷甫 見而問曰:‘ 老 莊 與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晉書·阮瞻傳》亦載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 , 阮修 作 阮瞻 。後常以“三語掾”作為幕府官的美稱。 唐 劉商 《雜言哀悼姚倉曹》詩:“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 宋 蘇轼 《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 江 東三語掾。” 金 元好問 《益父曹弟見過》詩:“從事舊慚三語掾,通家猶記十年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語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典故出處

源自《世說新語·文學》記載:
西晉名士阮修(一說阮瞻)被太尉王衍(或王戎)問及“道家(老莊)與儒家(聖教)的異同”,他僅以三字“将無同”(意為“莫不是相同?”)作答。王衍贊賞其言簡意赅,便任命他為屬官,時人稱其為“三語掾”。


引申意義

  1. 贊美官員:後常用于稱頌幕僚或屬官才思敏捷、應答得體。
  2. 文學化用:唐宋詩詞中常以“三語掾”代指有才幹的官員,如蘇轼詩句“更問江東三語掾”。

常見誤解


“三語掾”的核心在于以簡馭繁的智慧,而非語言能力。其典故體現了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的風氣,以及古人對話語機鋒的推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語掾》的意思

《三語掾》是一個成語,表示能夠通曉三種語言并擔任翻譯或口譯工作的人。該詞也表示能夠通曉三種方言或方言變體,用以幫助人們溝通和交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語掾》的拆分部首是“言”字,筆畫為七畫。

來源

《三語掾》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蘇紀傳》中,用來形容蘇紀的才能。

繁體

《三語掾》的繁體字為「三語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掾」字的寫法略有不同,用的是「⺈」作為部首,「掣」作為旁字。整體寫作「䇓」。

例句

他是一位優秀的三語掾,可以流利地翻譯中文、英文和法文。

組詞

組詞:多語掾、雙語掾、外語掾。

近義詞

近義詞:多語翻譯員、多語翻譯家、多語通。

反義詞

反義詞:單語者、不通語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