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槐疎的意思、槐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槐疎的解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 桓玄 敗後, 殷仲文 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殷 因月朔,與衆在聽,視槐良久,歎曰:‘槐樹婆娑,無復生意!’……忽作 東陽 太守,意甚不平。” 劉孝标 注引《晉安帝紀》:“ 仲文 後為 東陽 ,愈憤怨,乃與 桓胤 謀反,遂伏誅。”後因以“槐疎”為典,謂人應不以遲暮而變節。疎,同“ 疏 ”。 唐 駱賓王 《詠懷》:“槐疎非盡意,松晚故淩寒。” 陳熙晉 箋注:“槐疎、松晚,言不以遲暮而變其節……槐疎,用 殷仲文 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槐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槐"和"疎"(同"疏")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這兩個字的字義及古代文學語境來理解。

  1.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槐 (huái): 指槐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槐樹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它常被視為公卿大夫的象征(源于《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說),也常栽植于宮廷、官署和道路旁,因此帶有莊重、官宦、故裡的意象。同時,槐樹也是重要的庭院樹和行道樹。
    • 疎/疏 (shū): 本義指疏通、分散,引申為稀疏、不稠密、不緊密、疏遠、生疏等意思。在描述植物或景象時,常指枝葉稀少、凋零的狀态。
    • 槐疎: 因此,"槐疎"的字面意思是指槐樹的枝葉稀疏、凋零。它描繪的是一種槐樹凋敝、枝葉不茂盛的狀态。
  2. 文學意象與情感寄托:

    • 在古代詩詞中,"槐疎"常作為一個意象出現,用以描繪秋天的蕭瑟景象。槐樹在秋季落葉,枝葉變得稀疏,這種景象容易引發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遲暮、離愁别緒或世事變遷的感慨。
    • 例如,它可能出現在描寫秋景、表達羁旅之思、懷鄉之情或感時傷懷的詩句中。稀疏的槐樹,象征着繁華落盡、故園荒蕪或人生際遇的凄涼。
  3. 象征與隱喻:

    • 結合槐樹本身的象征意義(如官位、故裡),"槐疎"也可能隱含更深層的寓意。它可以隱喻仕途的失意、門庭的冷落、故園的荒蕪或人事的疏遠。枝葉的稀疏象征着昔日榮華的消逝或人際關系的疏離。

"槐疎"是一個具有特定意象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槐樹凋零、枝葉稀疏的狀态。它主要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以描繪秋日的蕭瑟景象,并常常承載着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易老、離愁别恨、仕途坎坷或故園之思的深沉情感。其象征意義可延伸至繁華落盡、門庭冷落或人情疏遠。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槐疎”是一個源自《世說新語》的典故詞彙,其含義與人的氣節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出處
    該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故事中,東晉大臣殷仲文因參與桓玄叛亂失敗後被貶,任大司馬咨議時,見府前老槐樹枝葉稀疏,感歎“槐樹婆娑,無複生意”,暗喻自己失意頹唐。後因調任東陽太守心懷憤懑,最終謀反被殺。劉孝标注引《晉安帝紀》補充了結局。

  2. 字面與象征意義

    • “槐”指槐樹,“疎”同“疏”,意為枝葉稀疏。
    • 典故中,槐樹的凋零象征人的遲暮或境遇衰敗,但核心在于告誡“不應因年老或失勢而改變節操”。
  3. 用法與延伸
    該詞屬文言典故,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探讨氣節、忠誠的文學或曆史評論中。例如:“古有槐疎之喻,今人亦當守志不移。”

注:兩處來源(、)内容高度重合,均引用同一文獻,故綜合标注主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傲很慠慢白炜擺掙邊險表蕝撥雲霧見青天布達佩斯部阙才調側注翅扇毛侈欲崇觀寵子稠膏蕈從孫釣碣二十五史風谷鋒殺風信府聚寡佬固常股份公司厚誠晃昱機房仔籍夫姬劉鲸鲲赍志以沒矍铄翁勞改農場肋肢淋漓盡緻籬帳渌洄米珠薪桂乾都氣貫長虹青銅錢試場首丘鼠矢頌述泰平題欵土質王事威弧霧幙無通鄉賢小曲襲拔諧遂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