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炰哮 ”。亦作“ 炰虓 ”。1.猛獸怒吼。亦形容人嚣張或暴怒。《詩·大雅·蕩》:“咨汝 殷商 ,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 鄭玄 箋:“炰烋,自矜氣健之貌。” 唐 陸贽 《奏論裴延齡奸蠹書》:“炰烋禮義之府,衊污清明之朝。” 明 唐順之 《贈督府張半洲兼柬周中丞石崖》詩:“無知丑虜恣炰虓,誰識元戎廟略饒?”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瞿忠宣公集》引 瞿 文曰:“吾作一書,告以不能即日交代之故,彼初炰烋,已而勉強延過一月,至正月廿六則已到任矣。”
(2).指嚣張跋扈的人。《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賜以棺、衣,殯斂於宅”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曰:“世主若能遠覽先王閑邪之至道,近鑒狡肆徇利之兇心……則不恭可斂衽於一朝,炰哮可屈膝於象魏矣。”
“炰烋”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和古文用例分析:
基本釋義
該詞實為“咆哮”的通假寫法。“炰”音同“炮”(páo),本義指燒烤食物;“烋”音同“哮”(xiāo),但在此處借作“哮”,二字組合後整體表“怒吼、叫嚣”之意,常見于古籍中形容人的嚣張氣焰或暴怒狀态。
古文用例
如《詩經·大雅·蕩》中“汝炰烋于中國”,即用“炰烋”描述統治者暴虐跋扈、欺壓百姓的姿态。後世文人(如明代王世貞)亦沿用此詞諷喻權貴。
現代使用
當代漢語已罕用該詞,多出現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古語增強修辭的場合。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炮制”“休烋”等形近詞混淆。
建議在具體文本中遇到該詞時,優先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含義,必要時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進行查證。
炰烋是一個古漢字,其意思是指火勢旺盛、旺烈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炰烋由火字旁和孝字底構成,火字旁是一個部首,對應“火”,而孝字底是一個字體的組成部分,對應“孝”。炰烋總共有10畫。
來源:炰烋最早是出自《說文解字》,在古代多用于形容火勢旺盛的場景。
繁體:炰烋的繁體字為爆燙。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炰烋寫法較為簡潔,多使用火字旁和孝字組合寫成,而現代漢字則有了更複雜的結構。
例句:一頂帆船沖過波濤洶湧的海面,猶如一團炰烋般的熱情。
組詞:炰烋一詞通常不常見于固定的組詞中,但可以在描述火焰的句子中使用。
近義詞:爆燃、燃燒、熊熊、熊燃等。
反義詞:微弱、溫和、平靜、熄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