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特指 公羊 家所謂 孔子 作《春秋》寓褒貶的七個等級,即州、國、氏、人、名、字、子。《公羊傳·隱公》 唐 徐彥 題疏:“未審五始、六輔、二類、七等之義如何?答曰:案《文謚例》下文雲……七等者,州、國、氏、人、名、字、子是也。” 清 俞樾 《群經平議·春秋公羊傳》“曷為褒之”:“今按 公羊 家有七等之説,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2).泛指七個等級。《宋史·甯宗紀四》:“壬辰,申嚴試法官七等之制。”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禽戲》:“餘在 杭州 日,嘗見一弄百禽者,蓄龜七枚,大小凡七等,置龜幾上,擊鼓以使之。”
“七等”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在儒家經典《春秋》的解讀中,公羊學派認為孔子通過特定稱謂表達對曆史人物的褒貶态度,分為七個等級:州、國、氏、人、名、字、子。這種分級體現了對人物身份、地位或德行的不同評價。例如:
“七等”也可擴展為描述事物或人的等級差異,例如: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考據,可參考《公羊傳》及曆代注解。
《七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的地位或等級低下、微不足道。
《七等》這個成語由“丶”、“丿”、“一”、“亠”、“匕”五個部首構成,拼寫的筆畫為8畫。
《七等》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黔詩集》中,後來才成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成語。
《七等》的繁體字為「七等」。
在古時候,「等」字寫作「㐽」,這是一種更古老的寫法。
1. 他的社會地位低下,可以說是七等之人。
2. 在這個團隊中,他隻屬于七等九等。
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嘴八張
微不足道、低微、卑微
高人、頂尖、高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