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槁;憔悴。 明 袁宏道 《與龔惟長先生書》:“求名隻為一生官位,然焦蒿已甚,縱位至台鼎,名加 孔 墨 ,所樂無幾。”
“焦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形容詞性含義(常見于詞典解釋) 指事物或人的狀态呈現枯槁、憔悴之意。其中:
二、名詞性含義(見于特定文本描述) 指一種生長于山坡的蒿草植物,特征包括:
補充說明:形容詞性用法多見于古籍或文學表達(如明代袁宏道《與龔惟長先生書》中的“焦蒿已甚”),而名詞性描述可能為地方性植物俗稱,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焦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焦黑的蒿草,是一種黑色或灰黑色的草本植物。該詞常常用來形容植物受到火焰燒烤後變黑的狀态。
《焦蒿》的拆分部首是草字底,同時具有兩個部首。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6畫。
《焦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生活,人們用來指代被火燒焦的蒿草。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蒿草搭建臨時性的廟宇和祭壇,在祭祀完畢後,這些蒿草常常會被點燃,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因此,人們就創造了這個詞來描述被火燒焦的蒿草。
《焦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焦蒿」
在古代,「焦蒿」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蒿」字的上部分原本是一個象征植物的「艸」字旁,而不是現在的「艹」字旁。這個字形體現了蒿草狀如傘一般的形态。
1. 寒冬中,原本翠綠的蒿草被寒風吹襲後,變得焦蒿一片。
2. 大火席卷森林,燒成了一片焦蒿荒原。
焦蒿可以進行一些組詞,例如焦蒿草、焦蒿原、焦蒿叢等。
近義詞:焦黑、焦灼
反義詞:翠綠、鮮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