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肅的意思、甯肅的詳細解釋
甯肅的解釋
安定清靜。《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外 胡 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寧肅,百姓懷之。”
詞語分解
- 甯的解釋 甯 (寧) í 平安,安定:甯靜。甯谧。息事甯人。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視父母:甯親。歸甯。 守父母之喪,喪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甯三年”。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别稱。 中國甯夏回族自治區的簡
- 肅的解釋 肅 (肅) ù 恭敬:肅立。肅坐。肅然。 嚴正,認真:嚴肅。肅靜。肅穆。整肅。 躬身作揖,迎揖引進:肅客。 萎縮:肅殺。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甯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及古典文獻用例進行解析。其核心意義可概括為:
-
安甯恭敬:
- "甯" 本義為安甯、安定。《說文解字》釋為"安也"(《說文解字·宀部》)。引申為平靜、使安定。
- "肅" 本義為恭敬、莊重。《說文解字》釋為"持事振敬也"(《說文解字·聿部》)。引申為嚴肅、整饬、揖拜。
- 二字組合,"甯肅"強調一種内心安甯、外表恭敬莊重的狀态或态度,常用于形容人的儀态或氛圍。例如:"其容甯肅,其言簡重"(形容人神态安詳莊重,言語簡潔鄭重)。
-
地名(曆史政區名):
- "甯肅"在中國曆史上曾作為地名使用,主要指明代設置的"陝西行都指揮使司"下轄的"甘州左衛"的别稱或俗稱(後演變為"甘州衛")。
- 該地區大緻位于今甘肅省張掖市一帶。明代為加強西北邊防,在河西走廊設立了一系列衛所,"甘州衛"(甯肅)是其中重要的軍事和行政中心之一。例如:"明置陝西行都司于甘州,領衛十二,守禦千戶所四,...甘州左衛即甯肅衛"(《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三·陝西十二》)。
"甯肅"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其含義主要有二:
- 形容詞性:形容人或環境安甯、莊重、恭敬。
- 名詞性(專名):特指中國明代在甘肅張掖地區設置的一個衛所名稱(甘州左衛/甘州衛的别稱)。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漢·許慎 撰):對"甯"、"肅"單字本義的權威解釋。可參考中華書局影印本或線上數據庫如國學大師(需核實具體條目)。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 主編):收錄"甯肅"詞條,提供釋義及書證(如形容儀态的例句)。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 《讀史方輿紀要》 (清·顧祖禹 撰):詳細記載了明代陝西行都司及所轄衛所,包括"甘州左衛"(甯肅)的地理位置和曆史沿革。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需核實具體卷目)。
- 《明史·地理志》 (清·張廷玉 等撰):官方正史對明代行政區劃的記載,可佐證"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及"甘州衛"的設置。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維基文庫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甯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安定清靜,常用于描述社會或地區的穩定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甯肅”由“甯”(安定)與“肅”(清靜、莊重)組合而成,指代社會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甯的狀态。例如《三國志·魏志·田豫傳》中提到:“外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甯肅,百姓懷之。”,描述田豫治理邊疆後,外族歸順、社會安定的景象。
2.字義分解
- 甯(níng):本義為平安、安定,如“甯靜”“息事甯人”;
- 肅(sù):意為莊重、清靜,如“肅穆”“肅靜”。
二字結合後,詞義更強調在安定中透出秩序與肅穆感。
3.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局面,帶有一定書面色彩,現代日常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用法,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詞典工具(如來源2、3)。
别人正在浏覽...
白妝秉耕貙劉初元麤故存心積慮誕倨盜金到頭來大生二心俸糈扶老攜幼鲋隅感麟構兵灌漿歸說黑甜鄉鴻古皇寮活菩薩将位嚼征擊點捷剟節節高筋革炕榻磕磕絆絆怐瞀寬條流氣理治論叙忙古歹麽人辟旋跄跪畦迳勤身儒柔散陣投巢聲源試春失散收禽書行四季豆四嶽淘戰甜雪銅坑同實頭骨妥貼頑惰顯人小頑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