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着的意思、土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着的解釋

(1).亦作“ 土箸 ”。世代定居一地。《史記·西南夷列傳》:“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 蜀 之西。”《漢書·西域傳上》:“ 西域 諸國,大率土著。” 顔師古 注:“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隨畜牧移徙也。”《宋書·孔季恭傳》:“夫訓農修本,有國所同,土著之民,習翫日久,如京師無田,不聞徙居他縣。”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司馬法非周制說》:“ 桓公 問伍鄙之法, 管子 曰:‘相地而差徵,則6*民不移;徵不旅舊,則6*民不偷。’謂隨地之美惡而差其徵稅,則6*民安土箸不移徙。” 清 龔自珍 《西域置行省議》:“ 山西 號稱海内最富,土著者不願徙。”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所以那地方土著的資産階級很少,大多數隻是‘農業的’小資階級,外來的如 中國 人等,也是私人商業經濟,小買賣小手藝等等。”

(2).指世代居住的地方。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 東平 ( 沉東平 )先生《臨平記》以 唐 詩人 邱丹 為 臨平 人。考《全唐詩》雲:‘ 邱丹 , 蘇州 嘉興 人, 諸暨 令,歷尚書郎,隱 臨平山 。’則 臨平 乃其流寓,而非土著也。”

(3).世代居住本地的人。 宋 趙汝砺 《北苑别錄·采茶》:“大抵采茶,亦須習熟,募夫之際,必擇土著及諳曉之人。” 元 周伯琦 《興和郡》詩:“ 灤陽 界東履, 汾 晉 直西略。提封廣以遐,編氓半土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子成》:“少君姓 江 ,此間土著。” 茅盾 《故鄉雜記》:“據鎮志,則 宋朝 時‘漢奸’ 秦桧 的妻 王氏 是這鎮的土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土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土着”是“土著”的異體寫法,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發音:正确讀音為tǔ zhuó(源自張岱《夜航船》),但現代常被誤讀為tǔ zhù。
  2. 核心含義:指世代居住于某地的原住民,與外來移民或殖民者形成對比。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1. 古籍記載:
    • 《史記·西南夷列傳》提到“其俗或土箸(土著),或移徙”,說明該詞早在漢代已用于描述定居族群。
    • 顔師古注《漢書》時強調“土著”指“不隨畜牧移徙”的常住居民。
  2. 文化對比:土著群體通常保留獨特的語言、習俗,與外來者形成文化差異,例如麗江納西族原住民與外來商人的互動。

三、現代應用與國際意義

  1. 使用場景:多用于讨論殖民曆史、文化保護等議題,如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原住民等。
  2. 國際關注:1993年聯合國“世界土著人國際年”呼籲保障土著居民平等權利,凸顯其全球重要性。

四、常見誤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國際公約細節,可查閱《史記》《漢書》或聯合國相關文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着的意思

土着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某個地區的居民,或者是指特定地區的原住民。這個詞常用來描述一個人或群體與其所居住的地方有着深厚的聯繫和文化背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着的漢字是由“土”和“者”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土”的部首是土字底部的三橫,筆畫數為3;而“者”的部首是疒字旁的一點,筆畫數為5。

來源和繁體

“土着”一詞的來源雖然沒有确切的文獻記載,但可以推斷出它最早的出現時間應該是在古代漢語中。在漢字的繁體字中,土被寫作土,着被寫作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土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可以在“土”字的左邊加上一個“大”字,表示土地的廣闊;或者在“着”字的上方加上一個“土”字,強調“土”作為主要概念。

例句

1. 這個地方的土着居民過着簡樸而充實的生活。

2. 土着文化是這個島嶼獨特的寶藏。

3. 曆史上,土着人群與外來移民經常發生文化沖突。

組詞

1. 土着居民

2. 土着文化

3. 土着領地

近義詞

本地人、當地人

反義詞

外來人、外地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