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寂寞冷落。 五代 徐铉 《題雷公井》詩:“揜靄 愚公谷 ,蕭寥羽客家。” 元 揭傒斯 《曉坐張先生朝陽軒》詩:“蕭寥塵外事,風葉滿窗間。” 清 魏之琇 《買陂塘·蘋花》詞:“蕭寥坐覺添秋思,還襲舞帬歌扇。”
(2).風雨聲。 唐 孟郊 《溧陽秋霁》詩:“晚雨曉猶在,蕭寥激前階。” 唐 白居易 《松聲》詩:“西南微風來,潛入枝葉間;蕭寥發為聲,半夜明月前。”
“蕭寥”是一個漢語詞彙,常見于古典文學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詳細解釋:
寂寞冷落
指環境或心境空曠寂寥,帶有孤寂、凄涼的意境。例如:
風雨聲
形容風雨交加時的蕭瑟聲響,多用于寫景。例如:
該詞常出現于詩詞、散文,用以營造孤寂意境或描繪自然聲響。其雙重視角(心境與自然)使表達更具層次,如清代魏之琇詞中“蕭寥坐覺添秋思”,将環境冷落與内心愁緒結合。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詩文中的典型用例,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作品中的語境,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蕭寥,多音字,常見的意思有“寂靜冷清”和“聲音凄涼”等。具體解釋如下:
蕭寥的部首是“艹”,總共包含11個筆畫。
蕭寥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具體由來尚有争議。在古代文獻中,有一種解釋是指寂寥無聲的意思。在《荀子·儒效》中有“日蕭寥也,月蕭寥也”一句,表達了日月之光輕柔肅穆的意境。也有一種解釋是指凄涼冷清的意思,例如在《莊子·秋水》中,有“吹則蕭蕭,爾心則寥寥,煩君不雲爾”這樣的表達。
繁體字“蕭寥”是蕭寥的一種常見寫法,意思相同。
古時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仍保持了“艹”和“寮”兩個部分。具體的寫法因曆史變遷而有所差異,大緻可參考古代詩文、碑刻等。例如,在漢代的《劉向《戰國策》疏》中,可以看到“蕭寥”數個字形的寫法。
1. 夜深人靜,山林中隻有蟲鳥的叫聲,可見蕭寥之情。
2. 吹蕭的聲音越來越渺遠,整個山谷頓時被一片寂靜所籠罩。
蕭寥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蕭寥無聲、寥寥無幾等。
類似寂靜冷清的近義詞有寂寥、冷清、寂靜、肅穆等。
與寂靜冷清相對的反義詞有熱鬧、繁忙、喧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