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的意思、讀山海經的詳細解釋
讀山海經的解釋
組詩名。東晉陶淵明作。共十三首。抒發了作者讀《穆天子傳》、《山海經》等神話小說後的感慨,不少作品風格豪放。“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故常在”等句,歌頌了不甘屈服命運、勇于抗争的反抗者。
詞語分解
- 讀的解釋 讀 (讀) ú 依照文字念:讀數(?)。讀經。讀書。宣讀。朗讀。範讀。 看書,閱覽:閱讀。速讀。默讀。讀者。 求學:走讀。 字的念法:讀音。讀破。 讀 (讀) ò 舊指文章裡一句中間念起來要稍稍停頓
- 經的解釋 經 (經) ī 織布時用梭穿織的豎紗,編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經紗。經線。經綸(.整理過的蠶絲;.喻政治規劃)。 地理學上指通過南北極與赤道成直角的線(亦作“子午線”):東經。西經。經度。經緯儀。
網絡擴展解釋
《讀山海經》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共十三首,主要抒發了他在閱讀《山海經》《穆天子傳》等神話典籍後的感悟。以下從背景、内容及思想内涵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組詩背景與結構
-
創作背景
陶淵明歸隱田園後,通過閱讀《山海經》等神話典籍,借古抒懷,表達對現實與理想矛盾的思考。組詩以第一首總述隱居耕讀的閑適生活,後十二首分别圍繞《山海經》中的神話形象展開議論。
-
核心意象
詩中常出現“精衛”“刑天”等神話人物。例如“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故常在”(第十首),借精衛填海、刑天斷首不屈的意象,贊頌抗争精神。
二、主題思想
-
隱逸與抗争的融合
第一首描繪初夏草木繁茂、耕讀自得的田園場景,體現“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的隱逸之樂;後文則通過神話批判現實,展現“猛志固常在”的豪放風格,形成閑適與激昂的對比。
-
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陶淵明在神話中寄托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如“徒設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第十首),既表達對壯志未酬的遺憾,又暗含超脫生死的哲思。
三、藝術特色
- 語言風格:質樸自然與豪放并存,既有“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的清新,也有“猛志”類的剛健筆觸。
- 結構安排:以第一首為總綱,後十二首分述,形成“總—分”式邏輯,深化主題表達。
四、名詞注解
- 山海經:記載古代神話、地理的文獻,陶淵明借此書展開聯想()。
- 孟夏:農曆四月,點明詩歌的時令背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完整組詩内容,可參考古詩文網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讀山海經這個詞是指讀取和研究《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古代志怪文獻之一,記載了大量神話傳說、地理知識和古代人們對自然世界的想象。它以神秘的風格描繪了各種奇異的動植物、山川湖海和神靈,被視為探索古代文化和研究中國傳統想象力的重要文獻。
拆分部首和筆畫:《山海經》的“讀”字,部首是“言”,也稱為“讠”,是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有關話語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5。
來源:《山海經》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文化最具特色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并不确切,但據說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編纂而成。
繁體:《山海經》的繁體字是《山海經》,在繁體字中“經”字的“亾”部會寫得更加複雜。
古時候漢字寫法:《山海經》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例如“讀”字的結構和書寫順序在古代可能有所不同。
例句:讀山海經可以了解古代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想象。
組詞:閱讀山海經、學習山海經、研究山海經。
近義詞:閱讀古籍、研究古代文化。
反義詞:忽視山海經、無視古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