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拍和音調。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 魯迅 《書信集·緻窦隱夫》:“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緻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
調節,調養。 宋 蘇轼 《與林天和長官書》之十一:“暑雨不常,官事疲勩,攝衛為難,惟加意節調,以時休息為佳也。” 明 張居正 《召見紀事》:“病後加飧,誠為可喜,但元氣初復,亦宜節調,過多恐傷脾胃。”
“節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音樂或詩歌中的節奏與聲調韻律。例如:
古代文獻中引申為對身體或生活的調理養護,屬曆史用法,現代已不常見。例如:
現代使用提示:當前“節調”主要用于文學或音樂領域讨論韻律,第二層含義僅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語境中。
《節調》是一個表示樂曲的調子或旋律的詞語。它由“節”和“調”兩個字組成。
“節”字的部首是“節”字邊框,它共有十個筆畫;“調”字的部首是“訂”字旁,它共有七個筆畫。
《節調》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樂志》中,用于描述樂曲的調子。在古代音樂中,不同的調子有不同的節奏、音高和音程,通過給定的節調來演奏樂曲。
《節調》一詞的繁體字為「節調」。
在古代,節調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節字的早期寫法為「日戈」,表示元宵佳節的節日;調字的舊寫法為「孝·匝」,表示調控聲音的方式。
1. 他熟練地演奏着《小提琴協奏曲》的節調。
2. 這首歌的節調輕快歡快,讓人忍不住跟着節奏搖擺。
1. 節奏:指音樂中各種樂音按照時間上的規律排列所形成的有規律的重複琴弦發音。
2. 調子:指樂曲中的一種固定的音樂形式和曲調。
3. 調和:指不同音樂元素之間的和諧、協調關系。
旋律、音調、樂調
雜亂、無序、無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