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托諷的意思、托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托諷的解釋

謂托物以寄諷谕之意。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按,《文選·顔延之<五君詠>》作“託諷”。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若 權文公 所論‘池塘’、‘園柳’二語,托諷深重,為 廣州 之禍張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托諷”是漢語中一種文學表現手法,指通過托物、借事等方式間接表達諷喻或批評。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托諷的核心在于「托物寄意」,即借助其他事物或典故來委婉傳達作者的諷刺意圖,避免直接批評。例如文學作品常借古喻今,表面描寫曆史或自然,實則暗含對現實的影射。

2.文學應用

3.與直接諷刺的差異

托諷強調含蓄性,需讀者結合背景自行體會。例如宋代宋敏求在《春明退朝錄》中記載的“損之又損,天下歸仁”,表面贊頌君主謙遜,實則為委婉勸谏。

4.現代使用

當代文學或評論中,托諷仍用于規避敏感話題,如借虛構故事諷刺社會現象,或借曆史事件映射當下問題。


托諷是一種兼具文學性與策略性的表達方式,通過間接手段實現批判目的,體現了漢語文化中“婉而多諷”的傳統。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中的案例,可參考《藝苑卮言》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托諷的意思

托諷是一個中性詞彙,既可以用來形容諷刺、譏諷的言辭和行為,也可以指代含有諷刺意味的事物。通常是指通過諷刺、嘲笑等方式來挖苦、抨擊或調侃他人的話語、行為或觀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托諷的拆分部首為手手,筆畫為5畫。

來源

托諷一詞的起源較為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相傳始于戰國時期。在古代,人們通過幽默的方式表達對不公正、愚昧等現象的批評,托諷因此出現。

繁體

托諷的繁體形式為「託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托諷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用的是「託諷」的古體字形。

例句

1. 他笑着說出的那些話都帶有明顯的托諷之意。

2. 她巧妙地運用托諷的方式,将對方的可笑之處揭示出來。

3. 這幅漫畫通過托諷的手法,生動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諷刺和思考。

組詞

詞組:譏諷、諷刺、挖苦、調笑、嘲笑、戲谑

近義詞

近義詞:譏諷、諷刺、嘲笑、挖苦、調侃、戲谑

反義詞

反義詞:贊美、褒揚、稱贊、恭維、肯定、贊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