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托讽的意思、托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托讽的解释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托讽是汉语中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指通过寄托或假借外物表达对人事的讽喻批评。该词由“托”与“讽”两个语素构成:“托”即寄托、假托,“讽”指委婉劝谏,《古汉语修辞学》指出其核心在于“借彼言此,曲达其意”。

在文学创作中,托讽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托物寄讽,如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隐喻君子德行;二是借事抒讽,如唐代杜牧《阿房宫赋》借秦朝奢靡暗谏时政。这种手法既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又能规避直接批评的风险,《中国文学批评术语》认为其体现了“含蓄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现代汉语中,托讽仍广泛运用于杂文、时评等文体。鲁迅在《华盖集》中常用“铁屋子”“苍蝇”等意象托讽国民劣根性,被《二十世纪修辞学研究》列为经典案例。需要注意的是,托讽与直白讽刺的区别在于前者必须依托具体物象或事件,后者则可直言指摘,《修辞学发凡》特别强调其“意象载体不可或缺”的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托讽”是汉语中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指通过托物、借事等方式间接表达讽喻或批评。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托讽的核心在于「托物寄意」,即借助其他事物或典故来委婉传达作者的讽刺意图,避免直接批评。例如文学作品常借古喻今,表面描写历史或自然,实则暗含对现实的影射。

2.文学应用

3.与直接讽刺的差异

托讽强调含蓄性,需读者结合背景自行体会。例如宋代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记载的“损之又损,天下归仁”,表面赞颂君主谦逊,实则为委婉劝谏。

4.现代使用

当代文学或评论中,托讽仍用于规避敏感话题,如借虚构故事讽刺社会现象,或借历史事件映射当下问题。


托讽是一种兼具文学性与策略性的表达方式,通过间接手段实现批判目的,体现了汉语文化中“婉而多讽”的传统。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中的案例,可参考《艺苑卮言》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而不伤败物包办梹榔炽煽穿筑出息磁通量瘁索迭奏独弦琴凤幄干涉现象歌括含垢豪弱恒裁横意僭虐急处从宽今董狐粳米禁住就日瞻云举察倨嫚坤角儿琅琳阆阙里端炉拂麻葛糕氓蚩农士评功摆好平国清脩庆祝起晌湫陿取摄任地生花笔声应气求舌桥不下施礼史乘使相手轴水葬殊乡四竟所在铁屋童幡偷俗汙慢险逼险技信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