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托讽的意思、托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托讽的解释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托讽”是汉语中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指通过托物、借事等方式间接表达讽喻或批评。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托讽的核心在于「托物寄意」,即借助其他事物或典故来委婉传达作者的讽刺意图,避免直接批评。例如文学作品常借古喻今,表面描写历史或自然,实则暗含对现实的影射。

2.文学应用

3.与直接讽刺的差异

托讽强调含蓄性,需读者结合背景自行体会。例如宋代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记载的“损之又损,天下归仁”,表面赞颂君主谦逊,实则为委婉劝谏。

4.现代使用

当代文学或评论中,托讽仍用于规避敏感话题,如借虚构故事讽刺社会现象,或借历史事件映射当下问题。


托讽是一种兼具文学性与策略性的表达方式,通过间接手段实现批判目的,体现了汉语文化中“婉而多讽”的传统。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中的案例,可参考《艺苑卮言》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托讽的意思

托讽是一个中性词汇,既可以用来形容讽刺、讥讽的言辞和行为,也可以指代含有讽刺意味的事物。通常是指通过讽刺、嘲笑等方式来挖苦、抨击或调侃他人的话语、行为或观点。

拆分部首和笔画

托讽的拆分部首为手手,笔画为5画。

来源

托讽一词的起源较为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始于战国时期。在古代,人们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不公正、愚昧等现象的批评,托讽因此出现。

繁体

托讽的繁体形式为「託諷」。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托讽的写法与现代相比略有不同,用的是「託諷」的古体字形。

例句

1. 他笑着说出的那些话都带有明显的托讽之意。

2. 她巧妙地运用托讽的方式,将对方的可笑之处揭示出来。

3. 这幅漫画通过托讽的手法,生动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思考。

组词

词组:讥讽、讽刺、挖苦、调笑、嘲笑、戏谑

近义词

近义词:讥讽、讽刺、嘲笑、挖苦、调侃、戏谑

反义词

反义词:赞美、褒扬、称赞、恭维、肯定、赞许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