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手待死的意思、束手待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手待死的解釋

同“ 束手待斃 ”。《三國演義》第十回:“ 曹 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願助使君破之。”《隋唐演義》第九四回:“願先生早示良策,我必不肯束手待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束手待死(shù shǒu dài sǐ)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面臨危難時消極被動,不做任何反抗或努力,坐等死亡或失敗的結局。其核心含義強調在困境中放棄掙紮、聽天由命的消極态度。

詳細釋義:

  1. 字面解析

    • 束手:捆住雙手,喻指停止行動、放棄抵抗。
    • 待死:等待死亡,引申為消極接受最壞的結果。

      組合後指“綁住雙手等待死亡”,比喻不采取任何措施應對危機。

  2. 語義特征

    • 消極性:突出主體缺乏主動性,甘願承受厄運。
    • 絕望感:隱含對處境的無能為力或徹底放棄的心理狀态。
    • 後果導向:必然導向失敗或毀滅的結局,如《三國演義》中描述:“兵臨城下,将至壕邊,豈可束手待死!”
  3.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坐以待斃、引頸受戮、束手就擒。
    • 反義詞:負隅頑抗、垂死掙紮、絕處逢生。
  4. 權威引用與用例

    •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捆住雙手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消極不抵抗。”
    • 《左傳·宣公十二年》 中“束手就殪”的表述可視為早期類似思想的雛形,體現古人對此态度的否定。
    • 古典文學用例:

      《三國演義》第十回:“吾等雖死,然豈可束手待斃?”(注:此處“斃”與“死”同義互換),反映對被動命運的抗拒。

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該成語自明清小說廣泛使用後定型,承載儒家“自強不息”思想的批判性映射,常警示人應積極作為,避免消極宿命論。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批判逃避責任或放棄努力的行為,如:“企業面臨危機時改革求變,而非束手待死。”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束手待死”并非标準漢語成語,根據語義和常見用法分析,其含義與正确成語“束手待斃”高度相似,可理解為:

詞義解釋: 束手:捆住雙手,喻指不采取行動; 待死:消極等待死亡。 組合後指遇到危難時毫無作為,坐等災禍降臨,強調消極放棄的極端狀态。

正确成語對比: “束手待斃”(斃:倒下/滅亡)為《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成語,意為危難中不設法自救而等待失敗。二者核心區别在于“待死”比“待斃”更直白強調死亡結局。

使用建議:

  1. 文學創作中若需強化絕望感,可酌情使用“待死”變體;
  2. 正式語境建議使用“束手待斃”或“坐以待斃”;
  3. 近義詞:引頸受戮、坐以待斃;
  4. 反義詞:垂死掙紮、困獸猶鬥。

例句: “洪災當前,我們絕不能束手待死,要全力組織救援!”(此處用“待斃”更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

傍薄被窩碧氣觇視乘橋擔受點涴點閱凋歇返覆樊檻廢黜分絕福壽齊天勾捉錧鑰刮削器杭州諕煞鶴林友嘉好建築物津濟金印記急攘攘機政狷士據稱拒冬跨火廉纖燎爥鯉魚風镂冰雕朽瞞産名滿天下謀生慕殉鬧架嘔心軿馬噴噀奇異認不是忍辱偷生澀重上等善遇折到深雠勝任食加嗖嗖素質螳臂擋車嗒焉騰骛舞商飨禮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