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束手待斃 ”。《三國演義》第十回:“ 曹 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願助使君破之。”《隋唐演義》第九四回:“願先生早示良策,我必不肯束手待死。”
“束手待死”并非标準漢語成語,根據語義和常見用法分析,其含義與正确成語“束手待斃”高度相似,可理解為:
詞義解釋: 束手:捆住雙手,喻指不采取行動; 待死:消極等待死亡。 組合後指遇到危難時毫無作為,坐等災禍降臨,強調消極放棄的極端狀态。
正确成語對比: “束手待斃”(斃:倒下/滅亡)為《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成語,意為危難中不設法自救而等待失敗。二者核心區别在于“待死”比“待斃”更直白強調死亡結局。
使用建議:
例句: “洪災當前,我們絕不能束手待死,要全力組織救援!”(此處用“待斃”更規範)
《束手待死》是一個成語,意為被迫無助地等待死亡。它的拆分部首是“束”、“手”、“冖”和“歹”,其中“束”表示捆綁,引申為束縛;“手”表示手部,引申為行動;“冖”表示罩蓋,引申為待;“歹”表示死亡。這個成語一共有12個筆畫。
《束手待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史記》中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名将,因為受到敵人的圍攻,最後隻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後來,這個成語就被形容為無法擺脫困境、無力自救的絕望處境。
在繁體字中,《束手待死》的寫法是「束手待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束手待死》可以寫成「束手待死」。
例句:
1. 他被困在一個突如其來的火災中,感到束手待死。
2. 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她隻能束手待死。
組詞:束手無策、束手無措、束手旁觀。
近義詞:束手無策、束手無措。
反義詞:奮起抗争、積極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