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濡滞的意思、濡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濡滞的解釋

[stay;delay] 遲延;猶豫不決

将軍欲通媒妁,呼吸可行,何必如此濡滞。——《禅真後史》

詳細解釋

停留;遲延;遲滞。《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後出 晝 ,是何濡滞也!” 趙岐 注:“濡滞,淹久也。” 宋 範成大 《次韻李器之編修靈石山萬歲藤歌》:“山腰澗底莫濡滞,早晚天風吹蛻蟬。” 清 嚴沆 《田凝隻索畫久不得報歌以代柬》:“不嗔濡滞嗜我真,相遲霜前看雲嶠。” 郭沫若 《今昔集·緻木刻工作者》:“造型美術的步調雖然頗感濡滞,但木刻确是特出一頭地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濡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行動或思維的遲緩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停留、遲延或猶豫不決的狀态,強調因某種原因導緻進程受阻或反應遲鈍。例如:“他的思維濡滞,難以快速決策”()。

二、詞源與出處

  1. 字義分解:
    • 濡:本義為“沾濕”,引申為“停留”(如“濡濕”“濡染”),也含“緩慢”之意()。
    • 滞:指“停滞、不流暢”(如“滞澀”“滞留”)。 兩字結合,強化了“滞留不前進”的意象。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滞也!”趙岐注釋為“淹久”,即長時間拖延()。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1. 形容行動遲緩:
    “在緊急情況下,他的行動濡滞不前”()。
  2. 描述思維遲鈍:
    “将軍欲通媒妁,呼吸可行,何必如此濡滞?”(《禅真後史》引用,)。
  3. 現代用例:
    郭沫若曾以“造型美術的步調雖然頗感濡滞”描述藝術領域的緩慢發展()。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含一定文學色彩,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在于強調因外部或内在因素導緻的“滞留”,而非單純的速度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孟子》原文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濡滞》的意思

《濡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浸潤潮濕、濕透,形容物體吸滿水分、濕度很高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濡滞》是一個由“氵”和“貝”組成的漢字。其中,“氵”是水的象形部首,表示與水有關;“貝”是貝殼的象形部首,表示與貝殼有關。

它的總共有15畫。

來源和繁體

《濡滞》是中國古代漢字,具有上下文襯底與貝殼泡在水裡的意象。它的繁體字為「濡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濡滞」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一緻,隻是一些字形有所變化。

例句

1. 雨水下了一整天,小溪裡的石頭都濡滞了。

2. 衣服不小心掉進了水潭裡,被濡滞得濕透了。

組詞

1. 濡濕:浸濕、弄濕。

2. 滞留:停留、延遲。

3. 溫濡:溫暖、滋潤。

近義詞

1. 浸潤:含水分、灌溉。

2. 滲透:滲入、滲入。

3. 濕潤:潮濕、濕氣。

反義詞

幹燥:不潮濕、沒有水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