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餔麋 ”。1.吃粥。《古詩源·東門行》:“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餔糜。”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驚訛》:“風塵奔走,何似餔麋相守。”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醫者以 史君 故,盡力診治,日或二三至,七日,熱稍退,漸能餔糜。”
(2).粥。 明 王世貞 《歌贈穆員外》:“手挽柴車出西郭,朝煮餔麋夕湯藥。”
“哺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動詞用法(吃粥)
指食用稀粥,常見于古詩文。例如《古詩源·東門行》中“賤妾與君共餔糜”,意為夫妻共食粥,表達清貧相守的生活狀态。
名詞用法(粥)
也可直接指代粥類食物。明代王世貞的詩句“朝煮餔麋夕湯藥”中,“餔糜”即指煮粥。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喂養嬰兒或動物”,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詞彙混淆,建議以高權威性來源(如、5、6)的釋義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詩源》《金蓮記》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哺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哺”和“糜”。
“哺”字的部首是口,它有8個筆畫。而“糜”字的部首是⺲,它有13個筆畫。
哺糜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蓼莪》一篇中:“哺彼哺糜,我馬虺隤。”意思是“投喂給他食物,我的馬就會肥壯”。哺糜一詞表示對他人投喂飯食,使其得到滋養。
在繁體字中,“哺”和“糜”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是“哺”和“糜”。
古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當用于印刷時,字形會有一些差異。根據不同的印刷風格和字書寫法規,古時候的哺糜可能會稍有不同的字形,但總體上仍保持其基本意義。
1. 他不辭辛勞地哺糜兒童,希望能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2. 在這個慈善機構裡,每天都會有人來哺糜流浪者,給他們提供食物和溫暖。
哺糜可以通過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哺育、哺乳、糜爛等。
哺糜的近義詞包括喂養、供給、投喂等。
哺糜的反義詞可以是挨餓、饑餓、餓肚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