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躬靜思。 漢 蔡邕 《王子喬碑》:“其疾病尫瘵者,靜躬祈福,即獲祚。” 南朝 梁 江淹 《蕭骠騎讓封第二表》:“靜躬自察,啟居匪地。”
“靜躬”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靜躬”指反躬靜思,即通過自我反思、靜心内省的方式審視自身行為或思想。該詞強調在安靜狀态下進行深層次的自我覺察。
語義核心
曆史用例
適用于需要表達謙遜自省或哲理性思考的語境,如: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靜躬”解釋為“謙虛恭敬的行為舉止”,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是對“靜默躬行”等相近表達的誤植,建議以漢典、滬江詞典等解釋為準。
《靜躬》是一個成語,意指安靜守身、謙虛恭敬的樣子。
《靜躬》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青”和“身”,筆畫總數為11畫。
《靜躬》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王守仁的《理學心學平生語錄》中,用以表達一個人要以安靜恭敬的态度來修身養性的觀念。
《靜躬》的繁體字為「靜躬」。
在古時候,漢字《靜躬》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其中“躬”字的下方是“串”字旁,表示屈曲的樣子。
他在學習中一直保持着《靜躬》的态度,從不驕傲自滿。
謙靜、安躬、謙恭、謙虛等都可以視為《靜躬》的組詞。
恭敬、恭順、纖細、靜修等可以視為《靜躬》的近義詞。
傲慢、自負、放縱、怠慢等可以視為《靜躬》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