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感慨。 郭沫若 《評<離騷>以外的屈賦》:“《哀郢》的‘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衆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僞名’,這是因為《莊子》有‘ 堯 不慈, 舜 不孝’的說法,故引用以寄慨。”
“寄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kǎi,其核心含義是寄托感慨。以下是詳細解釋:
“寄慨”指通過文字、行為或特定對象,将内心的情感或感慨表達出來。這種情感可以是贊歎、敬佩,也可以是感傷、反思,常見于文學創作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中。
部分資料提到“寄慨”與“慷慨之情”相關,但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如滬江詞典、查字典),其核心更偏向“寄托感慨”,情感範圍更廣,不限于慷慨。
“寄慨”強調通過外物或叙述間接表達内心情感,既有文學性,也有日常應用。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或相關詞典條目。
寄慨是一個漢字詞語,寄意為寄托,慨意為悲憤。因此,寄慨的意思是指通過文字、表情等方式,表達出内心的悲憤情緒,借以寄托心中的所思所感。
寄慨的部首是宀部,宀可以理解為“寶藏”的意思,代表着與房屋有關的事物。寄慨共有12個筆畫。
寄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冊之二·内篇·秋水》:“子曰:‘曾子何脩?’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其中,“終日而思”的“思”可理解為悲憤的含義,後來被稱為“慨”。而“寄”是因為人們常常通過寫信或寄情于文字來表達悲憤之情,因此,兩者合在一起,形成了“寄慨”。
寄慨在繁體字中分别為「寄」和「慨」,形态保持了與簡體字的一緻。
古代形态中的寄慨字與現代漢字形态基本保持一緻。比如在金文中,寄慨的形态大緻與現代字迹相同,隻是筆畫相對更加古樸。
1. 他在信中寄慨地表達了對國家局勢的憂慮。
2. 詩人通過慷慨悲歌的樂句,寄慨地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
寄懷、寄情、寄予、感慨、惆怅等。
憤慨、悲痛、悲憤、怅惋。
平和、淡漠、冷靜、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