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易·乾》:“時乘六龍以禦天”。 王弼 注:“處則乘潛龍,出則乘飛龍……乘變化而禦大器。”後因以“時乘”指帝王即位。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诏詩》之二:“於皇克聖,時乘禦辯。” 宋 蘇轍 《汝州謝上表》:“頃值時乘之始,偶同彙進之餘。”
(2).指龍。 宋 範仲淹 《老子猶龍賦》:“謂此真宗之德,若彼時乘之性。”
“時乘”是一個源自《周易》的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這一釋義源自《周易·乾卦》的“時乘六龍以禦天”。其中,“六龍”象征乾卦六爻的變化,比喻帝王在不同時勢下的狀态(如潛龍勿用、飛龍在天等)。王弼注解認為,帝王需根據時勢調整治國策略,因此“時乘”被引申為帝王即位或掌控天下的行為。
例證:
因《周易》以“龍”喻帝王,“時乘”也被直接用來代指龍,尤其象征帝王或聖人的德行。
例證:
該詞兼具抽象(帝王權位)與具象(龍)的雙重意象,常見于古典文獻對帝王或聖人的贊頌。需注意其現代使用極少,屬于文言專用詞彙。
《時乘》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思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它通常用來形容事物在時間流逝中的變化或演化過程。
《時乘》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日”字的部首,表示與時間相關;右邊是“禾”字的部首,表示有關農業、生長。
根據筆畫順序拆分,它由9畫組成,分别是:日(4畫)+ 禾(5畫)。
《時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時乘》中,被用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和物事的變遷。
繁體字“時乘”是《時乘》的繁體寫法。盡管現代簡化字已經成為漢字的主流,但是在有些場合,人們仍然使用繁體字來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時乘》當時的寫法為“時乘”,字形更加古樸,書寫方式也與現代有一定的差異。
1. 時乘日月,歲序更疊,萬物在變。
2. 人生如夢,時乘飛逝,莫負光陰。
時光、時序、乘風破浪、乘虛而入
演變、變遷、流轉、更疊
固守、不變、不動、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