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息。 漢 桓寬 《鹽鐵論·輕重》:“ 扁鵲 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
“息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xī mài
釋義:指“脈息”,即脈搏的跳動頻率與狀态,常用于中醫診斷。
最早見于漢代桓寬的《鹽鐵論·輕重》:“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
(注:扁鵲通過診脈判斷疾病成因,體現“息脈”與中醫脈診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息脈”已不常用,多被“脈象”“脈搏”等詞替代,主要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中醫脈診或相關古籍内容,可參考《鹽鐵論》等文獻原文。
《息脈》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停止或緩解脈搏。在醫學術語中,它通常用來描述心髒停跳或血液循環中斷的情況。
《息脈》由兩個部首組成:右邊的“⻊”(走之旁)表示與腳有關的身體部位,左邊的“心”表示心髒。根據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息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文獻,最早出現在《黃帝内經》這本醫學經典中。在繁體漢字中,《息脈》的寫法與簡體漢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通常用象形的形式來表示概念。《息脈》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仍然是由腳旁和心字組成。
例句1: 萬幸的是,經過搶救醫生成功地恢複了他的息脈。
例句2: 在急救過程中,急救人員必須采取措施來确保患者的息脈能夠恢複。
與《息脈》相關的組詞有:
1. 心髒:指人體中跳動的有力的、能保持自身響應和功能的肌肉。
2. 微弱:表示非常細小、不明顯或虛弱的狀态。
3. 停止:表示動作或過程的中斷或結束。
近義詞:停搏、停跳
反義詞:跳動、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