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俟吾地之大人君子,有志乘籍者折衷焉。”
乘籍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指登記車馬信息的官方簿冊,屬行政文書範疇。以下從釋義、源流及用例三方面解析:
字義分解
合稱“乘籍”即車馬登記檔案,用于管理官府車馬調配。
功能定位
屬古代“計政”工具,記錄車馬數量、歸屬及使用情況,類似現代資産台賬。如《漢書·食貨志》提及官府通過“乘籍”核查車馬資源,防止濫用。
先秦起源
周代已建立車馬管理制度,《周禮·地官》規定“凡國之財用,必考于司書”,其中“乘籍”由“司常”官執掌,用于調配諸侯貢賦車馬。
漢代制度化
漢代為加強集權,将乘籍納入“上計”制度(地方向中央的年度彙報)。《居延漢簡》殘簡載“車父名籍”,證實邊郡需上報車馬檔案至中央。
文學化用例
唐宋後漸成典故。柳宗元《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以“乘籍散逸”暗喻治理失序,體現詞義的文化延伸。
部分學者認為“乘籍”與“傳籍”(通行證)存在職能交叉,但據《睡虎地秦簡·效律》,二者分屬不同管理系統:乘籍管物資,傳籍管行旅,不可混同。
參考資料
“乘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乘籍”指史書,主要用于記載曆史事件或地方志。該詞出自清代王士禛的《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原文為:“俟吾地之大人君子,有志乘籍者折衷焉。”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的語境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乘”在不同語境下的讀音差異或“籍”的引申含義,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權威曆史文獻。
傲骨敗子回頭金不換半頭北漂杯中醁避朝變服不成話參契側門鏟除麨面礠石蔥頭粗窺錯壤短見薄識藩籬草犯律犯圍格林納達宏大荒怪揮斧奸蘭缣箱狡好解凍謯娽伎人糾參幾研眷愛蹶痿俊龐控購翴翴獵捕翎枝理弋毛碴沒骨圖民食摩踵配演偏好淺鈍牆東潛神嘿規峭深切合時宜乞兒氣情山公興識微見幾事業單位鐵石人望巴巴鹜新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