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妙的言論。《史記·貨殖列傳》:“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説以眇論,終不能化。” 司馬貞 索隱:“上音妙,下如字。”《漢書·儒林傳·張山拊》:“﹝ 關内侯 鄭寬中 ﹞嚴然總《五經》之眇論,立師傅之顯位。” 周作人 《<蛻龛印存>序》:“是知以 漢 法刻印,允為不易之程,夫豈逞高心,以為眇論哉。”
“眇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精妙的言論(古義)
源自《史記》《漢書》等古籍。例如《史記·貨殖列傳》中“雖戶説以眇論”指難以用精妙理論教化民衆,司馬貞注音“眇”為“妙”,暗示通假用法。此含義強調言論本身的高深玄妙,多用于學術或哲理讨論。
瑣碎的争論/微不足道的事(現代引申義)
現代詞典中多解釋為“對小事争論不休”,強調因過度關注細節而忽視核心問題,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團隊陷入眇論,反而延誤了項目進度。”
其他信息補充:
眇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眇(miao3)和論(lun4)。
眇字的部首是目(mù),它也是眼睛或視覺的意思。眇字的筆畫數為9劃。論字的部首是言(yán),它表示言語或說話。論字的筆畫數為6劃。
眇論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經典文獻《左傳》,意為詳細考察之後達到的見解或觀點。
在繁體字中,眼部的部首為目仍然存在,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眇字的寫法有些不同。在金文和篆文時期,眇字的寫法是一個底部有兩點的長方形,上面有稻草狀的橫線。而論字的寫法也有所變化,在金文時期,論字寫作兩個右上右下相交的斜線。
以下是一些使用眇論的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眇論,給出了一個有說服力的結論。
2. 這位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種新的眇論,對領域的研究産生了重要影響。
與眇論相關的組詞有:眇視(miao3 shi4)和論述(lun4 shu4)。
近義詞包括:研究、觀察、考察。
反義詞則有:膚淺、粗略、淺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