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兌運的意思、兌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兌運的解釋

明 代漕運方式之一。由官軍代運漕糧,百姓付予相應的路費和耗米。《明史·食貨志三》:“ 江南 民運糧諸倉,往返幾一年,誤農業。令民運至 淮安 瓜洲 ,兌與衛所,官軍運載至北,給與路費耗米,則軍民兩便。是為兌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兌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用法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1. “兌”

    《說文解字》釋為“說也”,本義為“交換、兌換”,後引申為“兌現”“兌付”等與經濟交易相關的行為。

  2. “運”

    《說文解字》注“移徙也”,指運輸、轉運。

二字組合為“通過交換實現轉運”,核心含義圍繞物資或賦稅的交接與運輸。


二、本義:明代漕運制度術語

兌運特指明代漕糧運輸制度,即農戶将稅糧交付給運軍,由運軍承擔漕運至京倉的責任。此制度于宣德年間(1426–1435)推行,取代此前的“支運法”,以減輕民戶長途運輸負擔。


三、引申用法

  1. 廣義指“交接轉運”

    現代語境中可泛指物資、權責的移交與運輸過程,如“貨物兌運至港口”。

  2. 金融領域

    偶用于描述票據、證券的兌付與流轉,如“債券兌運手續”。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收錄“兌運”為明代漕運術語,釋義為“納糧戶将漕糧交與運軍轉運”。

  2. 《明史·食貨志》

    載:“江南民運糧諸倉,往返幾一年,誤農業。令民運至淮安、瓜洲,兌與衛所官軍,運載至北,名曰兌運。”

  3. 《中國曆史大辭典》

    強調其作為“漕運方式改革”的曆史地位。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兌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使用場景區分:

一、成語含義(現代常用) 發音為duì yùn,由“兌”(交換)和“運”(運氣)組成,表示運氣轉變、獲得好結果或機遇。

二、曆史術語(明代漕運制度) 指明代漕糧運輸方式,即百姓将糧食運至指定地點(如淮安、瓜洲),再由官軍接手運至北方,百姓支付相應路費與耗米。

現代語境下多指運氣轉變,而曆史研究中特指明代運輸制度。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隘陋白虜幫貼倍立方問題炳蔚不抵事春襟湊手不及瘁臞點留抵節東序端實惡浪風扇負擕感遇供待功能陶瓷還腳紅樣呼噪笳吟鞿鞚舉節看押魁封岚氣栗爆臨朝零級龍輁龍驎樓陰洛成魯陽子女牀批複披砍屏風馬鋪屋裘馬清狂群蟻趨膻去思喪氣話上不得蘆葦身首異處飾容時宗霜帶俟畿死臨侵私書調風月頭眩目昏文瘋溫禺小畦小子後生懈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