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秦穆公的意思、秦穆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秦穆公的解釋

秦穆公(?-前621) :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德公子。在位時任用百裡奚、蹇叔、由餘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小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被晉軍打敗,轉向西面發展,先後攻滅十二國,成為霸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嬴姓,名任好,春秋時期秦國君主(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其名號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曆史内涵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身份定義

    秦穆公是秦國第九代國君,以廣納賢才、開疆拓土著稱。《史記·秦本紀》載:“穆公任好即位,修德行武,東平晉亂,西霸戎狄。”其名號中的“穆”為谥號,取“布德執義曰穆”之意,彰顯其仁德與功業 。

  2. 典故關聯

    • “五羖大夫”:指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賢臣百裡奚的故事(《史記·商君列傳》),後成為識才用典的代稱。
    • “秦晉之好”:因穆公嫁女于晉文公(重耳),促成政治聯姻,後世以此比喻結親之誼 。

二、曆史功績

  1. 稱霸西戎

    采納由餘之策,征服西戎十二國,“益國十二,開地千裡”(《史記·秦本紀》),奠定秦國西方霸主地位 。

  2. 外交策略

    助晉國平定内亂,先後扶持晉惠公、晉文公即位,雖後期因戰略分歧爆發“崤之戰”,仍維持秦晉長期博弈格局 。


三、文化評價

秦穆公以“明德慎罰”為治國理念,《尚書·秦誓》記載其晚年悔過崤之敗,強調“責己恕人”,被儒家奉為君主自省典範 。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贊其“襄公始封,穆公伯西”,肯定其對秦國崛起的奠基作用。


權威參考來源

  1. 《史記·秦本紀》(國學網
  2.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漢語大詞典》“秦穆公”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4. 《中國曆史大辭典·先秦史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嬴姓,趙氏,名任好,春秋時期秦國第九位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被《史記》等文獻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身份與背景

  1. 家世
    秦穆公為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其兄秦成公去世後,因兄長之子未繼位,他得以繼承君位。

  2. 在位時間
    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是秦國早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二、主要事迹與成就

  1. 人才任用
    以“五張羊皮”贖回賢臣百裡奚,并重用蹇叔、由餘等謀士,形成強大的治國團隊。

  2. 秦晉關系

    • 聯盟與沖突:初期通過聯姻(秦晉之好)與晉國結盟,扶持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因晉惠公背信棄義(如韓原之戰被俘),秦晉關系破裂。
    • 東進受阻:崤之戰、彭衙之戰兩次敗于晉國,東擴計劃受挫。
  3. 西戎稱霸
    轉向西部擴張,滅梁、芮等十二戎國,拓地千裡。周襄王賜其“西方諸侯之伯”稱號,确立西戎霸主地位。

  4. 奠定統一基礎
    通過内政改革和軍事擴張,為秦國日後統一六國奠定政治與疆域基礎。


三、争議與評價

  1. 人殉制度
    去世時以177人殉葬,包括子車氏三良臣,引發《詩經·黃鳥》的哀悼。

  2. 谥號差異
    部分史料稱“缪公”,但“穆”“缪”古音相通,均指其治國功績。


四、曆史地位

秦穆公是秦國首位跻身“春秋五霸”的君主,其“向西稱霸”的戰略為秦國避開中原争鋒、積蓄實力提供了範例,深刻影響了戰國時期的格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戰役或政策細節,可參考《史記·秦本紀》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鋼謗刺邊界禀畏常尤朝聞夕死岔曲忡怅道場打撇釣杆跕蹝方伯連帥方山冠慣匪光頭谷粒河東三鳳核能資源花旦謊徹梢虛晖麗狐丘嗟驚诘折緝績驚猜靳靳軍賞看風使帆老八闆兒裂繻磷蝦留戀不舍蒙巾岷下芋模枋納貢稱臣囊底才陪酒平紬僻壤鉗蓋淺庸栖憩日省月試容城侯轼櫃失之毫厘,差以千裡四睇陶衛天塌地陷體色童蓈嵞徑蜿繞違抑無所謂仙跸顯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