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迷信,在賽神活動中,被鬼神附身的人,手持杠子,在戲台上沿場舞弄,邊喝酒,邊隨口應答别人所問休咎,謂之“鬧場”。《醒世姻緣傳》第八六回:“昨日到 大王廟 還願,那婦人被 柳将軍 附在身上,在那裡鬧場。”
(2).開台鑼鼓。 田曲 《臉譜》:“從鬧場起直到拜台為止,足足有七八個小時的光景。”參見“ 鬧臺 ”。
“鬧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賽神活動中的迷信儀式
舊時在賽神活動中,人們相信鬼神會附身于特定人物。被附身者手持杠子,在戲台上舞動,邊飲酒邊回答他人關于吉兇禍福的詢問,稱為“鬧場”。這一行為帶有宗教色彩,常見于《醒世姻緣傳》等古典文學作品描述中。
戲曲演出前的鑼鼓段
在傳統戲曲中,“鬧場”又稱“鬧台”或“打通”,指演出前或結束後用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演奏的熱鬧鑼鼓段,用于吸引觀衆。例如京劇分為“三通”:
在當代語境中,“鬧場”可引申為在公共場合做出不當行為,導緻尴尬或混亂,例如重要場合失态、喧嘩等。不過這一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更多出現在口語或非正式表達中。
鬧場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意思是指在公共場合或集會中,出現了嘈雜、喧鬧的情況。
拆分部首:鬧(口)+ 場(土)
筆畫:鬧(5畫)+ 場(6畫)
詞語來源:鬧場一詞最早出現于《山海經·大荒東經》一書中,描述了神話故事中的大荒之地,聲勢浩大而喧鬧。
繁體寫法:鬧場
古時候漢字寫法:鬧場
例句:會議進行得很順利,沒有出現任何鬧場的情況。
組詞:鬧事、鬧騰、鬧劇、鬧矛盾、鬧着玩
近義詞:嘈雜、喧嚣、吵鬧
反義詞:安靜、甯靜、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