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體象土木一樣自然。比喻人不加修飾的本來面目。《晉書·嵇康傳》:“ 康 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劉伶 身長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宋 陸遊 《老鳏》詩:“水際山前有老鰥,終年無事亦非閑。淵源師友簡編上,土木形骸魚鳥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蕭伯玉 曰:‘世家子家,須以數百卷書浸貫於胸中,雖悠悠忽忽,土木形骸,而遠神自出。’”
"土木形骸"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tǔ mù xíng hái,其核心含義指人的軀體如同自然界的土與木一般,強調不加修飾、質樸天然的狀态。該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原文記載嵇康"土木形骸,不自藻飾",生動描繪了魏晉名士追求自然本真的精神境界。
在《漢語大詞典》中,該成語被定義為:"形容人不加修飾的本來面目"。其構詞法包含兩層意象:"土木"象征天地間最原始的自然元素,"形骸"則指代人的肉體軀殼,二者結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學意蘊,反映了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主張。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運用此詞描寫民間藝人:"土木形骸,出神入化",凸顯藝術創作中自然狀态與高超技藝的辯證關系。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教材中将其列為重點成語,指出其承載着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追求。
“土木形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比喻人不加修飾的本來面目,強調自然質樸的狀态。字面指形體如同泥土和木頭構成,原形容泥塑木雕等缺乏靈性的事物,後引申用于人。
該成語核心強調“自然質樸”,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若需更完整例句或文獻,可參考《世說新語》《晉書》等古籍。
擺檔柏油紙北府兵具蒼鹘長支炒地皮乘肥衣輕崇藴雌堂代叙當頭對面遏劉恩山義海風瘧竿頭日進航空信酣興黃木家拜翦鑿憿籴金剛圈旌戟靜掃侃侃谔谔了如指掌理賠門下侍郎蔑陋鳴岐鳳母母木饧難止鬧銀蛾拿搪拍花劈裡叭拉貧宅晴霁青節耆年窮拉拉缺然容氣勺铎神惠折烏巾試舌綏聚菾菜土功頑顔威顯婺女無偏無倚無所作為誤診斜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