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和、委婉的言語。《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子胥 被認相辭謝,方便軟言而帖寫。”《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十娘 抱持公子於懷間,軟言撫慰道:‘……夫婦之間,死生相共,有事儘可商量,萬勿諱也。’”
“軟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軟言”指柔和、委婉的言語,常用于緩和矛盾或表達勸慰。例如《警世通言》中杜十娘用“軟言撫慰”公子,體現了以溫和言辭安撫情緒的場景。
多用于勸解、安撫或緩和緊張關系,強調語言中的柔和與策略性。與“硬語”相對,如“欺軟怕硬”中的“軟”即指态度或言辭的溫和。
成語“苦語軟言”進一步延伸了其含義,指用懇切委婉的話語規勸他人(如南朝《栖隱寺碑》中的用例)。
“軟言”是漢語中體現語言藝術的重要詞彙,既可用于日常溝通,也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情感。如需更詳細古籍用例,可參考《敦煌變文集》《警世通言》等文獻來源。
軟言是指言辭溫和、委婉的語言。它強調用溫和的方式表達觀點或批評,避免過于直接或刻薄的措辭,以避免引起沖突或傷害他人的感情。
軟言的部首是讠(讠是“言”的變形),總共有9個筆畫。
軟言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成為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過于巧舌如簧的言辭和虛僞的外表很難與仁德相比。因此,軟言成為表達真誠、溫和與認真思考的一種方式。
軟言的繁體寫法為軟言。
在古代,軟言的寫法不同于現代漢字,它的寫法為軟言。這種寫法在清代被正式廢除,被現代标準字書所取代。
1. 他用軟言談判,成功地緩和了雙方的關系。
2. 老師以軟言輕聲向學生解釋了錯誤的原因。
3. 在整個會議中,她一直以軟言溫和地提出她的觀點。
1. 硬言:指直接、強硬的言辭。
2. 文雅:指言辭優雅、不粗俗。
3. 溫和:指态度溫柔、語氣柔和。
4. 委婉:指語言間接、不直接表達。
1. 刻薄:指言辭尖刻、惡意。
2. 直言:指直接表達、不繞彎子。
3. 粗俗:指言辭粗鄙、不文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