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以麻籸為燃料的照明火盆。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鐐爐》:“本為此竈,止以燃火照物,若今之生麻籸盆也。”
(2).又舊俗,歲時送神或祠祭、燕設,燃火于門外以祀神,兼取旺盛之相,亦謂之籸盆,燃料不限于麻籸。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六日》:“籸盆照耀,有同白日。” 宋 劉昌詩 《蘆蒲筆記·籸盆》:“今人祠祭或燕設,多以高架然薪照庭下,號為生盆,莫曉其義。予因執事合宮,見禦路兩旁火盆皆疊麻籸,始悟為籸盆,俗呼為生也。” 清 李調元 《卍齋瑣錄》卷七:“《歲時雜記》:‘元日作蕡油燭,以麻籸濃油如庭燎,律有油籸之文,今籸盆是也。’按《月令通考》:‘除日送舊神,焚松柴,謂之籸盆。’”
“籸盆”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祭祀用具,具體解釋如下:
指在除夕、送神儀式或重要祭祀活動中,用于焚燒松柴、麻籸(油料作物殘渣)等燃料的火盆,兼具照明與祈福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可參考《東京夢華錄》《演繁露》等古籍原文。
篾盆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一種使用篾條編織而成的盆,在農村常用于盛放物品或者作為洗滌用具。
篾盆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竹(⺮)和皿(皿),其中竹部的筆畫數為6,皿部的筆畫數為5。
篾盆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篾指的是由竹子剝下的薄片,盆即指容器。繁體字的寫法為「篾盆」。
在古代,篾盆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一定差異,因為漢字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會有變化。然而,篾盆這個詞的基本含義和構成部分并沒有改變。
1. 農村裡的老人經常使用篾盆來捕魚。
2. 媽媽用篾盆裝滿了果實,放在廚房裡。
篾編、篾片、篾條
竹盆、竹籃、竹器
瓷盆、塑料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