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集而滿布。 晉 郭璞 《江賦》:“鱗被菱荷,欑布水蓏。”一本作“ 攢布 ”。
關于“欑布”一詞,目前權威文獻和網絡資源中均未發現直接相關的釋義。但根據字形和發音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可能混淆詞:綀布(shūbù)
可能混淆詞:繐布(suìbù)
建議注意:
欑布(lán b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懶散、懶惰”。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态度不積極,缺乏勤奮和努力的品質。
欑布字由“欠”和“巾”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欠”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虛弱、不盡力”;“巾”是右邊的部首,表示“頭巾、頭帕”。欑布總共有6個筆畫。
“欑布”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的書籍,記錄了當時的文字和用法。在簡化字中,“欑布”的寫法為“懶布”,将“欠”簡化為“懶”,保留了原本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許不同。對于“欑布”,在《康熙字典》中記載的寫法是“欑”字上面加上“廴”字,下面加上“帚”字。這些寫法是古代人們書寫時的一種變體。
1. 這個學生一直欑布着,無法取得好的成績。(表示這個學生一直很懶散,沒能有好的成就)
2. 她的欑布态度使得她失去了許多機會。(表示因為她懶散的态度,錯失了很多機會)
懶散、慵懶、慢性子
懶惰、偷懶、怠惰
勤奮、積極、努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