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征收的賦稅。《管子·國蓄》:“百乘之國,官賦軌符。” 唐 司馬劄 《鋤草怨》詩:“亦念官賦急,寧知荷鋤勞。” 宋 陸遊 《魚堂雜題》詩之三:“衣食粗供官賦足,何妨世世作耕農。”
“官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但主要指向國家征收的賦稅,而非字面意義的“官員賦予的職責”。以下是詳細解釋:
官賦指古代國家向民衆征收的各類賦稅,包括田租、徭役等。這一含義在《管子·國蓄》、唐代司馬劄和宋代陸遊的詩文中均有體現,例如:
部分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官員的職責或權力”,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且與主流古籍用法不符,可能為誤讀。
“官賦”更準确的含義是國家征收的賦稅,常見于曆史經濟文獻和詩詞,反映古代賦稅制度的社會影響。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及唐宋詩文原文。
官賦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君主或政府向官吏、公職人員所賦予的工作任務、責任或權力。
- 官:宀(寶蓋頭部分)+ 又(雙手)= 官(古代官員抓筆的形狀) - 賦:貝(貝殼形狀)+ 止(足)= 賦(貝殼碾腳的樣子)
官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國古代帝王向官員賦予的職責和權力。在繁體漢字中,官賦的寫法經由日文影響,會被寫成「官附」。
在古漢字中,官賦的寫法稍有不同。官的古代寫法為「宀」,賦的古代寫法為「貝」。這些古代形态的漢字在演變中逐漸簡化,變成了現代的寫法。
1. 作為一名公務員,你必須履行你的官賦。 2. 國王下令給各位官員新的官賦。
- 官衙:指官署、官府。 - 賦稅:指由政府向某些個人或機構征收的財産、收入稅。
- 官職、官位、官員、官方
- 平民、民間、民用、非官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