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corseted;be free and easy;unrestrained] 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
人們無拘無束的親切态度
自由自在,不受約束。《西遊記》第四四回:“出家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幹?” 清 孫枝蔚 《溪南》詩之二:“無拘無束南隣伴,自去自來孤鶴心。”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四:“ 小王 一走進窮苦人家裡,就無拘無束的,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似的。”亦作“ 無束無拘 ”。《隋唐演義》第十五回:“你看這荒郊野外,走馬射箭,舞劍掄槍,無束無拘,多少快活。”
“無拘無束”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完全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狀态。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解析:
字面構成
核心語義 指人或事物處于完全自由的狀态,既不受物理約束(如空間限制),也不受精神束縛(如規則、禮儀等)。例如:
孩子們在草地上無拘無束地奔跑。
語境應用
語言對比
文化内涵 該詞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與道家“逍遙遊”思想有内在關聯,常出現在山水田園題材的文學作品中。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在正式文書或強調紀律的場合應避免使用,而在藝術、生活場景中能有效傳達輕松自由的氛圍。
《無拘無束》是一個成語,意指沒有約束或束縛,自由自在。它形容人不受限制地行動,不受約束地生活。
《無拘無束》這個成語的部首是“無”字的“一”部,讀音為目,表明該字與“目”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22畫。
《無拘無束》這個成語來源于《荀子·儒效》一書,是先秦時期思想家荀子的著作。該書講述了荀子與兒子荀況的對話,具體闡述了人的道德行為和修養。
《無拘無束》的繁體字為「無拘無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字的寫法為「毋」,它表示否定的意思。而「拘」字和「束」字與現代寫法無大差異。
1. 他獨自旅行,感受着無拘無束的自由。
2. 這個孩子沒有受到過多的限制,長大後會過上無拘無束的生活。
無拘無束地、無拘無若、拘泥束縛
自由自在、暢所欲言、無憂無慮
受拘束、受限制、嚴格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