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量材 ”。衡量才能。《後漢書·劉恺傳》:“協和陰陽,調訓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 晉 張悛 《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是以 孫氏 雖家失 吳 祚,而族蒙 晉 榮,子弟量才,比肩進取,懷金侯服,佩青千裡。”《郎潛紀聞》卷十四引 清 徐柳泉 詩:“後先持節并量材,玉署仙班例早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先君在生時,曾經捐了五萬銀子的田産做贍族義田,又開了幾家店舖,把那窮本家都延請了去,量材派事。”
“量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iàng cái,其核心含義是衡量人的才能或能力,強調根據實際才能評估人的價值。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
“量才”強調“能力本位”的價值導向,是古代選賢任能思想的體現,也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具有借鑒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實際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及曆代考績制度文獻。
量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量”和“才”。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解釋。
量才的拆分部首是“裡”和“扌”,其中,“裡”是量才的主體部分,而“扌”則是作為手的象形部分。根據《康熙字典》,量才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量才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論語·陽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要欣賞和學習賢才,若遇到不賢之人,則自我反省。這說明了“量才”的思想内涵。
量才的繁體字為“量材”,通過材料來衡量一個人的才能。
在古時,量才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代的量才是寫作“量者,觱骖之辭也”,并沒有“才”的字形。後來,“才”逐漸加入其中,形成了現代的量才字。
1. 一個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充分發揮員工的量才。
2. 他的量才不僅在技術方面,還具備優秀的管理才能。
量才的相關組詞有:
1. 量力而行:根據實際力量和能力來分配任務。
2. 才幹:指某人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
3. 才華橫溢:形容某人特别有才華和天賦。
4. 才子佳人:指有才華的男子和美麗的女子。
量才的近義詞是才能、能力,反義詞是無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