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flank] 繞到敵人背面或側翼進攻敵人
亦作“ 包鈔 ”。繞到敵人側面或背後去攻擊。 鄭觀應 《盛世危言·海防上》:“次調 中洋 、 台灣 、南 澳 之舟師,為接應包抄之舉。” 遯廬 《童子軍》第三出:“一個個神虬露鱗爪……才逆擊,又包鈔。” 楊朔 《北線》:“排長要派人兩面包抄。”
“包抄”是一個軍事戰術術語,在不同語境下也延伸出其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從敵人側面或背後進行包圍攻擊,切斷其退路或形成夾擊态勢。例如:“警方分三路包抄,成功抓獲嫌疑人”。
戰術特點
延伸用法
在非軍事語境中,可比喻抄襲或模仿他人成果(如、6提到“包抄他人研究成果”),但此用法較少見且帶有貶義。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補充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8中提到的《盛世危言·海防上》等文獻來源。
《包拄》是一個動詞詞語,表示用手抓住、握緊或攥緊的動作。它是由“勹”和“擊”兩個部首組成,包含了9個筆畫。
《包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時候,人們稱手部為“拄”,意為手掌或握持。後來,在寫法上對“拄”進行簡化,變成了現在的“扌”部,與“勹”部組合形成了現代漢字“包拄”。
在繁體字中,“包拄”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是由“勹”和“擊”兩個部首組合而成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由于書寫工具的不同以及文字的演變,有些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差異。“包拄”在古代的寫法是以《說文解字》為基礎的,它的寫法是“巳”+“勹”+“又”,表示用手握持。
他緊緊地包拄住書本,生怕被風吹走。
包紮、包裹、包裝、包圍、包辦、包攬、包袱、包容等。
握住、抓住、抓緊、攥住。
松開、放開、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