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的意思、木假山的詳細解釋
木假山的解釋
宋 蘇洵 《木假山記》:“木之生……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餘或髣髴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後世有用特殊形狀的枯樹根堆疊而成的假山,亦謂之“木假山”。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餘在 德平 葛尚寶 園,見木假山一座,巖洞峰巒,皆木頭疊成,不用片石抔土也。餘……笑謂 葛君 :‘歲久而朽,奈何?’答曰:‘此土中之根,非百年不朽也。’”
詞語分解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 假山的解釋 園林中用石頭堆砌而成以供欣賞的小山詳細解釋園林庭院中人工疊石而成供觀賞的小山。《史記·孝武本紀》所載 漢武帝 于 太液池 築三神山,即假山之類。 唐 鄭谷 《七祖院小山》詩:“ 峨嵋 咫尺無人去,
網絡擴展解釋
“木假山”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中的一種特殊假山形式,其核心在于以自然侵蝕後的枯木或樹根為材料,通過人工堆疊、加工形成山石景觀。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來源
- 基本概念:木假山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石質假山,而是利用天然腐朽或水流沖刷後的木材、樹根,經過人工修飾後模仿山巒形态的造景藝術。
- 文獻出處: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蘇洵的《木假山記》,文中描述木材曆經數百年自然侵蝕,最終被“好事者”拾取制成假山,脫離泥沙與斧鑿之災,成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
2. 形成過程與特點
- 自然與人工結合:
- 自然階段:木材需長期受水流沖擊、泥沙磨蝕,形成類似山石的紋理與孔洞。
- 人工階段:将這類木材篩選後堆疊拼合,保留天然形态,僅做少量雕琢,最終呈現山巒、岩洞等意象。
- 材料特性:與普通假山不同,木假山不用片石泥土,完全依賴木材的天然形狀與人工巧思,如明代謝肇淛記載的“巖洞峰巒皆木頭疊成”。
3. 文化與藝術價值
- 文人寄托:木假山在宋代以後成為文人書房、園林的常見陳設,象征對自然造化與堅韌品格的推崇。蘇洵在《木假山記》中借物喻人,贊其“脫泥沙而遠斧斤”,暗喻曆經磨難終成器的人生哲理。
- 審美意趣:其形态介于“似山非山”之間,符合中國傳統藝術“師法自然”的理念,如鄭善夫詩句“豐骨坐稱奇”即是對其獨特美感的描述。
4. 曆史實例
- 宋代:蘇洵家中藏有三峰木假山,成為其散文名篇的靈感來源。
- 明代:謝肇淛在友人園林中見木假山“不用片石抔土”,驚歎其工藝并擔憂朽壞問題,而對方解釋其材質為“土中之根”,耐久性較強。
木假山是中國古代造園技藝與文人審美的獨特産物,其價值不僅在于工藝,更在于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如需進一步了解蘇洵原文或具體詩詞引用,可查閱《木假山記》及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木假山
木假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一種以木材搭建的假山。它是一種裝飾性的園藝構造,常見于園林設計或盆景藝術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木(部首:木,筆畫:4)
假(部首:亻,筆畫:8)
來源:
木假山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由于成園的“山”造價高昂,人們就用木頭假山取而代之。它首先出現在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中,用于園林或庭院的布置。
繁體:
木假山(繁體字:木假山)
古時候漢字寫法:
木假山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相似,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園林中的木假山栩栩如生,給人一種山水之美的感覺。
組詞:
1. 木質假山
2. 仿古假山
3. 水陸假山
4. 假山盆景
近義詞:
1. 木制假山
2. 木雕假山
3. 木質園林裝飾
反義詞:
真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