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披翫 ”。1.展覽玩賞,觀賞。《宋書·長沙王道憐傳》:“﹝ 劉韞 ﹞在 湘州 、 雍州 ,使善畫者圖其出行鹵簿羽儀,常自披玩。” 唐 柳宗元 《禮部賀嘉禾及芝草表》:“臣某等優遊至化,披翫殊姿,慶抃之誠,倍百恒品。” 宋 柳永 《燕歸梁》詞:“織錦裁編寫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回吟。” 金 王若虛 《茅先生道院記》:“﹝ 茅守明 ﹞出公所繪院圖及所以自叙者,請紀其事。予披玩再三,恍如即其地而見其人,忽焉自失。” 吳晗 《傑出的學者玄奘》:“ 玄奘 對 漢 、 梵 文都有很高的造就,翻譯時由梵本口授漢譯,意思獨斷,出語成章,文人筆錄,便可披玩。”
(2).撥開觀賞。 唐 韋應物 《沣上寄幼遐》詩:“罥罣叢榛密,披玩孤花明。”
“披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展覽玩賞或觀賞
指對物品展開并仔細欣賞,常見于古籍描述。例如《宋書·長沙王道憐傳》提到劉韫讓人繪制出行儀仗圖,并“常自披玩”。唐代柳宗元在《禮部賀嘉禾及芝草表》中也用“披翫”表達對祥瑞之物的觀賞。
撥開觀賞
強調通過撥開遮擋物以欣賞細節,如唐代韋應物詩句“披玩孤花明”,描述撥開叢密榛棘後賞花的場景。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古籍例句進一步理解其意境,例如宋代柳永《燕歸梁》中“一回披玩一回吟”,體現反複品味欣賞的狀态。
《披玩》是一個成語,意為打開或展開并觀賞。常用來形容人們打開書籍、文物、寶藏等後仔細觀賞、研究。
《披玩》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為“手”和“玉”,其中“手”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手相關的意義,“玉”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玉石相關的意義。整個成語它總共有10畫,其中“手”部4畫,“玉”部6畫。
《披玩》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的文化傳統,原指人們打開珍貴的玉石或其他文物後仔細觀賞。現代漢語已經将這個成語引申為對各類事物的關注和學習。
在繁體字中,“披玩”成為「披玩」。
古代人們對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差異,所以《披玩》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也略有不同。以秦漢時期為例,該成語的漢字寫法為「披玩」。
1. 他喜歡披玩古書,從中尋找智慧和靈感。
2. 這個博物館裡陳列的文物值得大家細細披玩一番。
組詞:披閱、披露、披戴、披挂、披肩。
近義詞:細細觀賞、細細研究、細細品味。
反義詞:草率看、匆匆翻閱、粗略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