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陡貌;遠高貌。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踐蹊徑之危阻,登苕嶢之高岑。”《文選·張協<七命>》:“搖刖峻挺,茗邈苕嶢。” 呂延濟 注:“茗邈苕嶢,遠高貌。” 晉 潘嶽 《河陽縣作》詩:“洪流何浩蕩,脩芒鬱苕嶢。”
苕峣(tiáo yáo)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山勢或建築物高峻、聳立的樣子,帶有險峻、孤高的意象。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用法:
高峻貌
指山巒、樓閣等物體高聳陡峭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
例:“苕峣”形容山勢險拔,如“孤峰苕峣,上幹雲霄”。
引申為超脫凡俗
因“高”的意象延伸出超凡、孤高的抽象含義,常見于詩文。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例:“志節苕峣”喻人品性高潔,不流于俗。
《說文解字》釋為“陵苕”,即淩霄花,因其攀援生長至高處,引申為“高”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廣韻》注“高也”,專指山勢險峻。二字合成後強化“高聳”之意。
來源:《廣韻》
《後漢書·班固傳》
“增槃業峨,登降炤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苕峣倜傥,獨顯昭彰。”
注:此處描寫宮殿巍峨,凸顯其雄偉不凡。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魏晉詩文
曹植《九愁賦》:“踐蹊隧之危阻,登苕峣之高岑。”以“苕峣”喻人生境遇之艱險。
來源:《曹植集校注》
該詞屬書面雅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極少使用。如需增強文本權威性,可結合具體語境引用上述典籍,例如:
“山勢苕峣,如《後漢書》所載‘登降炤爛’之景,險絕天成。”
參考資料:
“苕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áo yáo,主要用于形容高峻、險峻的山勢或高遠之貌。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山勢高聳險峻的狀态,或形容事物高遠、超拔的姿态。例如《文選·張協〈七命〉》中“茗邈苕峣”,呂延濟注為“遠高貌”。
單字拆解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其繁體寫法為“嶢”(峣的異體字),五行屬土,部首為“山”。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擺簸包産到戶褓衣報冤褊狷鬓面産乳儃伫大皇當門抵戶當權點景定案地球橢球斷離杜門不出恩重丘山販易風鬟雨鬓浮椒賦詩更長夢短纮紞恍悟駕到焦辣辣九日疾言厲氣倦談決疑老聩勞能連流立斷離宮别館痝痝命中率拿大頂朋飲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遒緊染逮讓登認覓仁者融昭乳兒入陽入獄散綏設上失去耍大頭説參請抒情詩談興通國讬書吳質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