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陡貌;遠高貌。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踐蹊徑之危阻,登苕嶢之高岑。”《文選·張協<七命>》:“搖刖峻挺,茗邈苕嶢。” 呂延濟 注:“茗邈苕嶢,遠高貌。” 晉 潘嶽 《河陽縣作》詩:“洪流何浩蕩,脩芒鬱苕嶢。”
“苕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áo yáo,主要用于形容高峻、險峻的山勢或高遠之貌。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山勢高聳險峻的狀态,或形容事物高遠、超拔的姿态。例如《文選·張協〈七命〉》中“茗邈苕峣”,呂延濟注為“遠高貌”。
單字拆解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其繁體寫法為“嶢”(峣的異體字),五行屬土,部首為“山”。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背景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苕峣(tiáo yá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高聳的山峰或峻峭的山嶺。
苕字的部首是艸,即草字頭部。苕字的總筆畫數目是7畫。
苕字的來源可追溯到《說文解字》一書,源自古代的象形字。字形由艸和條組成,艸表示植物,而條則代表植物的枝條。結合起來,苕字象征着植物莖葉茂盛的形态,進一步引申為山嶺高聳的景象。
繁體字的苕峣為蕭峣。
在古代,苕字的寫法較為獨特。在《康熙字典》中,苕字有着兩個不同的寫法:「苕」和「苕」。其中一個寫法加上了米字旁,而另一個則是采用了「舌頭」與「草」的組合。這種變體寫法在古代并不常見,現代漢字标準化以後,将「苕」作為統一的寫法。
1. 遠離城市的喧嚣,隻有在苕峣間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甯靜與壯美。
2. 老人告訴我,這座山是江南一帶最有名的苕峣,登上山頂可以俯瞰整個村莊的美景。
1. 苕絲(tiáo sī):表示藤蔓上的莖葉。
2. 峣壯(yáo zhuàng):表示高聳而峻峭的山峰。
3. 起伏峣嵘(qǐ fú yáo róng):形容山峰起伏不平的景象,引申為波浪起伏的地形。
近義詞包括:山嶺、山峰、山峻、高峰。
反義詞包括:平地、丘陵、坡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