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緑耳 ”。
“緑駬”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詞釋義 “緑”通“綠”,指青黃色或草木茂盛的顔色,引申為青碧色。“駬”特指古代良馬,源自傳說中周穆王“八駿”之一的“綠耳”(《穆天子傳》卷一)。兩字組合後,“緑駬”可解作“青碧色的駿馬”,多用于形容馬匹毛色鮮亮、品種名貴。
二、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類書《藝文類聚》卷九十三引《瑞應圖》:“緑駬者,神馬也,王者有德則至。”此處以神異化筆觸強調其象征意義,暗含祥瑞之兆。宋代《太平禦覽》卷八百九十七亦沿用此說,進一步鞏固其文化内涵(《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
三、文化關聯 “緑駬”與“騄耳”“綠耳”等詞存在異體關聯,均指向周穆王西巡神話體系中的神馬意象。清代考據學家郝懿行在《爾雅義疏·釋畜》中曾考辨:“緑駬即綠耳,聲轉字異。”此類詞形演變反映了古代名物詞彙在傳抄過程中的音韻流變現象(《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緑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根據搜索結果和文獻資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基本釋義
“緑駬”讀音為lǜ ěr(注音:ㄌㄩˋ ㄦˇ),是“緑耳”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緑耳”原指古代傳說中的駿馬名,屬于周穆王“八駿”之一,後多用于泛指良馬。例如《穆天子傳》中記載的“八駿”包括赤骥、盜骊、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骝、綠耳。
字形與異體關系
“緑駬”中的“駬”與“耳”在古漢語中存在通假現象,因字形演變或書寫習慣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寫法。現代詞典多将“緑駬”标注為“緑耳”的異體詞。
使用場景與提示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例證或字形演變分析,可查閱專業辭書或文獻數據庫。
白輿素車背風邊城避面尹邢垂髾刺鼻大閱貂扇第二把手底死短籲長歎豐祠分貧振窮觏痻海藍色韓獹寒泉岡豪子禾田和通護痛虎中簡授節疤極格記過金镳玉絡晶熒脊髓灰質炎九功闿敏曠惰狼扈略曆陸落落力盧仝率到稆豆冒恩磨嘴皮子嚬蹙瓶隱千裡寄鵝毛鉗且熱淚三角童三繞鵲侍臨竦讋胎裡紅騰拏騰掀阗溢彤镂微巧鮮于樞效誠孝子順孫謝家輕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