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恚的意思、惭恚的详细解释
惭恚的解释
亦作“慙恚”。羞惭怨恨;羞惭愤怒。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同时并进,高者得荣,下者慙恚,毁伤其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刘备 ﹞大惭恚,曰:‘吾乃为 逊 所折辱,岂非天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周 怒,语侵宰。宰惭恚,因逮繫之。” 章炳麟 《<革命军>序》:“今 容 为是书,壹以叫咷恣言,发其惭恚,虽嚣昧若 罗 彭 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祗悔。”
词语分解
- 惭的解释 惭 (慚) á 羞愧:惭愧。羞惭。惭色。惭惧。惭怍。惭赧。惭颜。自惭形秽。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恚的解释 恚 ì 恨,怒:恚恨。恚怒。恚望。恚愤。怒恚。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惭恚”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由“惭”和“恚”两个语素复合而成,用以描述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状态。其核心含义如下:
-
羞愧与愤怒交织:
- 惭:本义指因过失、不足或不如人而感到羞愧、难为情。《说文解字》释“惭”为“媿也”,即“愧”的意思。
- 恚:本义指愤怒、怨恨。《说文解字》释“恚”为“恨也”。
- 因此,“惭恚”并非单一的羞愧或愤怒,而是指因感到羞愧、丢脸或不如意(惭)而同时产生或引发的愤怒、怨恨(恚)。这是一种由羞愧感触发或伴随的恼怒情绪。
-
情绪特征:
- 它强调了一种内生的、因自我认知(如失败、受辱、不如人)而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反应。
- 这种情绪往往带有屈辱感(因羞愧)和攻击性/怨怼感(因愤怒)。
- 可以理解为“恼羞成怒”的近义词,但“惭恚”更侧重于描述内心体验本身,而“恼羞成怒”更侧重于描述由这种情绪导致的外在行为反应。
使用场景与语体色彩:
- “惭恚”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文学作品(尤其是历史小说、古典题材作品)或学术论述中。
- 它常用于描述人物在遭遇挫折、失败、批评、羞辱或意识到自身缺陷后,内心产生的既羞愧难当又愤恨不平的心理状态。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作为收录古今汉语词汇最完备的大型语文辞书之一,《汉语大词典》对“惭恚”有明确的释义,通常解释为“羞愧怨恨”或“羞惭愤怒”。该词典的编纂基于大量历史文献语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权威性。读者可通过各大图书馆或在线数据库(如知网、国学大师网等提供的辞书查询功能)查阅其具体条目 。
- 《辞源》(修订本):这部着重探求汉语词汇古义和源流的权威工具书,对“惭”、“恚”的分别释义及其合成词“惭恚”的含义有深入考释,是理解该词本义和演变的重要依据 。
- 古代典籍用例:虽然“惭恚”在现代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其用例。例如,在史书或笔记小说中描述人物心理活动时可能出现。这些原始文献是理解词汇实际运用的最直接证据,可通过如《中国基本古籍库》等资源检索 。
“惭恚”意指因内心感到羞愧、耻辱或不如意而同时产生的愤怒、怨恨之情,是一种交织着羞耻感与愤懑情绪的复杂心理状态。其使用多见于书面语及历史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惭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án huì,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
基本释义
指羞惭怨恨 或羞惭愤怒,即因感到羞愧而引发的愤恨情绪。该词由“惭”(羞愧)和“恚”(怨恨)组合而成,强调因自身过失或受挫而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
-
文献出处
- 汉代王充《论衡·累害》中提到:“下者惭恚,毁伤其行”,描述因不如他人而羞愤的心理。
-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记载刘备战败后感叹:“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体现因失败产生的羞愤之情。
-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本中,常见于描述人物因受挫、被贬低或意识到自身不足时的情绪反应。例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中“宰惭恚,因逮系之”,展现因羞愧而迁怒他人的行为。
-
近义词与关联词
类似词汇包括“羞愤”“愧恨”等,但“惭恚”更强调羞愧与怨恨交织的双重情感。
总结来看,“惭恚”是汉语中表达因羞愧引发愤恨的复合情感词,多见于古典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层次。
别人正在浏览...
宝剑薄暝表埻必丢仆答仓法瘥疠产后热持疑钉耙飞泉風雨飄颻富侈副贰浮渲告语宫嫔横眉立目化蜕悔悟喙争见怪不怪监领腱鞘徼亭截串九头八尾酒盏戟吻空侣老狗灵棺林溆乱烘烘纶恩马援据鞍门廕蜜甜蹑影潜踪漂蓬断梗前尘磬地勤蕲权词泉路榷政趋近柔武润毫溽润入子塞北事意送信随牒豚醪拓跋拓弛僞辞文齐福不齐骁勇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