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慙恚”。羞惭怨恨;羞惭愤怒。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同时并进,高者得荣,下者慙恚,毁伤其行。”《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刘备 ﹞大惭恚,曰:‘吾乃为 逊 所折辱,岂非天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 周 怒,语侵宰。宰惭恚,因逮繫之。” 章炳麟 《<革命军>序》:“今 容 为是书,壹以叫咷恣言,发其惭恚,虽嚣昧若 罗 彭 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祗悔。”
“惭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án huì,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指羞惭怨恨 或羞惭愤怒,即因感到羞愧而引发的愤恨情绪。该词由“惭”(羞愧)和“恚”(怨恨)组合而成,强调因自身过失或受挫而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
文献出处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本中,常见于描述人物因受挫、被贬低或意识到自身不足时的情绪反应。例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中“宰惭恚,因逮系之”,展现因羞愧而迁怒他人的行为。
近义词与关联词
类似词汇包括“羞愤”“愧恨”等,但“惭恚”更强调羞愧与怨恨交织的双重情感。
总结来看,“惭恚”是汉语中表达因羞愧引发愤恨的复合情感词,多见于古典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层次。
惭恚(cán huī)是一个形容词,意指感到羞愧和懊悔。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过错或错误而感到内疚、惋惜和懊悔时,可以使用这个词。
惭恚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其中,“忄”是心部的偏旁,表示与情感、心理相关的意思;而“恚”则是另一个部首,意味着愤怒或悲伤。此外,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惭恚”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已经在中文中使用了许多年。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即「惭恚」。
在古代汉字中,惭恚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其古汉字写法为「惭愧」。
1.他惭恚地低下了头,不敢直视我的目光。
2.她因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恚,决定从头再来。
3.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地惭恚,需要做出补偿。
惭愧、惭怍、自惭形秽。
愧疚、内疚、羞愧。
得意、自得、骄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