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绌的意思、疏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绌的解釋

疏遠貶斥。 宋 孔平仲 《續世說·寵禮》:“将軍 盧賁 等前後短 熲 ( 高熲 )於帝,皆被疏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疏绌”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疏”與“绌”二字組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其核心含義為“疏遠貶退”,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排斥或對職務的降級處理。在《辭源》中,“绌”通“黜”,表示降職或廢除,例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即暗含貶绌之意。

從詞源結構看,“疏”本義為疏導、遠離,《說文解字》釋為“通也”,後引申為疏遠;“绌”在《廣雅》中被注解為“退也”,二者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語義,強調從關系疏離到地位貶降的雙重過程。例如清代文獻《東華錄》載:“因與權臣不合,遂遭疏绌”,生動體現了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的實際運用。

權威語言學著作《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疏绌”屬于古代官場高頻詞彙,常見于史書對官員任免的記載。現代漢語中雖使用頻率降低,但在研究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時仍具重要價值。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數據庫顯示,該詞在二十四史中共出現47次,其中《宋史》占比最高,多與官員貶谪事件相關。

網絡擴展解釋

“疏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結合字義和文獻用法解釋如下:

一、字義拆分

  1. 疏(shū)

    • 本義為疏通、開通(如《說文解字》「疏,通也」)
    • 引申為疏遠、不親近(如「親疏」)或疏忽(如「疏于防範」)。
  2. 绌(chù)

    • 本義指不足、短缺(如「相形見绌」)
    • 通假為「黜」,意為貶斥、罷免(如《史記》中「绌退奸邪」)。

二、整體含義

「疏绌」指對某人疏遠并加以貶斥,常用于古代政治或人際語境,如君王疏遠臣子并降職。例如:

「因谏言觸怒,終遭疏绌。」

三、使用注意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疏遠」還是「貶斥」,或二者兼有。

别人正在浏覽...

貶譏殡殓不拘形迹茶鹵兒成湯赤刀畜發此發彼應待中誕靜丹若貂衣鵝黃酒二老紛雜佛光袴副使戈城鈎挽還直寒帶浩涆畫瓦回行笳繁茳芏堅銳簡子膠漆契嘉榮赍敕進退為難蠲烝渴暍饋賂來況狼吞虎餐兩旦裂解靈感龍鬥鹵簿使羅紙硉兀綠茶冥神罄折阮家貧善藴使臣房勢業唐突西子添枝接葉迢遞鐵鞭違殆惟精惟一微約相伯仲顯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