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察議處。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郭劉二疏》:“聖明時有詰責,漫無省議。”
“省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省議(拼音:shěng yì)指審察議處,即對事務進行審查、讨論并作出處理決定。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屬于正式或文言表達。
該詞強調對事務的嚴謹審查與集體商議,常見于涉及政務、司法或學術讨論的場合。需注意與“審議”“商議”等近義詞的區分,後者更側重讨論過程,而“省議”更突出審查與處理的結合。
《省議》是一個成語,意指省察民情,聽取意見,作出決策。在古代,官員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和處理政務,常常進行省察和聽取民衆的意見,方便做出明智的決策。
《省議》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從部首上看,“省”字的部首是目,表示關注和觀察的意思,“議”字的部首是言,表示讨論和意見的意思。從筆畫上看, “省”字有七畫, "議"字有五畫。
《省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沛公傳》中的一句話:“沛公省議,欲立更始。” 在繁體字中, "省"字的繁體形式為「省」, "議"字的繁體形式為「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對于《省議》這個詞,古時候可能有些變形,比如“議”字可能寫作“訑”。然而,這些變形和現代寫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1. 孔子是一個善于省議的智者,他總是在聽取衆人的意見後做出明智的判斷。
2. 作為領導者,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着省議、開放的态度,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組詞:審議、大家說、讨論
近義詞:審視、研商、商榷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