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留;停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李王二公書畫》:“甫幸善罷,到侍郎選拟 會稽 ,征廛遲次,罹罰。”
"遲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延遲、停留或次序在後。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延遲;滞留
指事物或行為在時間、空間上的推遲與停留。
例證:
《漢書·孔光傳》:"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誠恐一旦颠仆,無以報稱。願乞骸骨,歸鄉裡,延命于漏刻,畢節于遲次。"
(此處"遲次"指歸鄉後的閑居停留狀态)
次序在後;位次靠後
強調在序列或等級中的位置不靠前。
例證:
《宋史·兵志》:"凡軍士以技精者為上等,次者為中等,遲次者列下等。"
("遲次者"指技藝不精、排名靠後的士兵)
本義為緩慢行走(《說文解字》:"遲,徐行也"),引申為時間上的延後。
本義為臨時駐紮(《說文解字》:"次,舍也"),引申為次序級。
兩字組合後,強化了"因延遲而居于後位"的語義邏輯。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多見于史書、奏章,表"因故滞留"或"位次落後",含謙抑或客觀描述意味。
例:唐代公文《唐六典》載:"凡官員遷轉,有疾者許遲次待痊。"(患病者可延遲赴任)
現代漢語中的演變
現代已罕用,僅在研究古籍或特定方言中保留痕迹,如閩南語保留"遲次"(tî-tshù)表"動作遲緩"。
"遲次:遲留;停留。亦指停留的地方。"(第10卷,第1243頁)
"遲次:謂延遲停留。次,止宿之處。"(修訂本,第3062頁)
遲滞、延宕、居後
迅即、優先、超前
參考文獻來源:
“遲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遲次”意為遲留、停留,多用于描述因故滞留或推遲行程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池北偶談》或宋代相關詩文。
白蠻冰天雪地饬成穿鑿附會出賣風雷次述祠屋大後兒大兩鼎姓堆堵非刑粉白墨黑改顔鳱旦搞惦高風亮節公義工作人員孤劍合驩魂不附體渾齊迦樓羅介胄進刀警快窘逼饑切倨曲康老子柯舒裈虱攔洪李商隱抹臉馬師皇南溟硗垤诮厚棄物人造湖榮木桑葚山阪身丁説劍殊深轸念私鹽送詣滔滔不絶甜絲絲同義語慱約讬孤香脫兒險污先緒骁騰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