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跛足的人。《後漢書·五行志一》:“ 王莽 末, 天水 童謡曰:‘出 吳門 ,望 緹羣 。見一蹇人,言欲上天。’”《太平廣記》卷三二○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趙吉》:“ 鄴縣 故尉 趙吉 ,常在田陌間。昔日有一蹇人死,埋在陌邊。”
(2).喻才能低劣者。 宋 陸遊 《入秋遊山賦詩》之六:“吾才如蹇人,何計逐奔馬。”
“蹇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蹇”意為跛足或行走困難,因此“蹇人”字面指行動不便的跛足者。例如《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的童謠:“見一蹇人,言欲上天”,即以“蹇人”形容跛者。
此用法為比喻義,形容能力平庸或品行不佳的人。如宋代陸遊在詩中自嘲:“吾才如蹇人,何計逐奔馬”,将“蹇人”與駿馬對比,表達才能不足的感慨。
如需更多例證或詳細文獻出處,可參考《後漢書》《幽明錄》等古籍或相關研究。
《蹇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行走困難的人,特指殘疾人或行動不便的人。
《蹇人》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共4個筆畫。
《蹇人》最早出自于《說文解字》中,其中的釋義是“殘殊”。後來,由于行走困難的人多屬殘疾或有幹擾,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含義。
《蹇人》的繁體字為「踐人」。
在古代,「蹇」字的寫法較為複雜,由「足」和「癰」組成。在字形演變的過程中,簡化為現在的形态。
他生來就是個蹇人,但他依然努力克服困難,取得了很多成就。
1. 蹇廈:蹇難的住所。
2. 蹇滞:行走困難,困頓。
3. 蹇步:行動遲緩,困難。
4. 蹇視:行動不便,視線受限。
5. 蹇主:殘疾人的主人。
1. 跛子:行走時一隻腳受傷或行動不便的人。
2. 轍腳:指身體殘疾的人。
健全人:身體功能正常,能夠自如行走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