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稱龍。 清 蔣景祁 《瑞鶴仙·慈仁寺松》詞:“聽濤聲,鱗髯夜怒,未須愁,化石空壇。”
“鱗髯”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ín rá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
代稱龍(主流解釋)
該詞由“鱗”(指魚類或龍的鱗片)和“髯”(指胡須)組成,組合後常用來代指龍。例如清代蔣景祁在《瑞鶴仙·慈仁寺松》中寫道:“聽濤聲,鱗髯夜怒”,此處以“鱗髯”指代松樹如龍般的形态。
形容胡須濃密(較少見)
部分詞典提到“鱗髯”可比喻人的胡須茂密如鱗片,但此用法在古籍和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
單字解析:
文學例證:
在詩詞中,“鱗髯”多用于描繪龍的意象或借喻松柏等物體的遒勁姿态,如“化石空壇”暗含龍的傳說。
該詞屬于較冷僻的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鱗髯(lín r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鱗和髯。鱗是魚類、爬行動物等身上的硬質保護物,起到保護作用;髯是指胡須或者人體一些區域的毛發。
鱗(魚從)是一個三點水的形狀,由9個筆畫組成,其拆分部首為魚。鱗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字義,表示魚類身上的硬質保護物。
髯(骨發)是一個四點水的形狀,由12個筆畫組成,其拆分部首為骨。髯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字義,表示胡須或者人體某些區域的毛發。
《鱗髯》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它在古代文獻中并未出現過,可能是後來形成的獨立詞語。
在繁體字中,鱗髯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鱗的形狀會稍有不同。當時的寫法會将鱗的右上角畫成一個封閉的形狀,而不是現代的三點水形狀。而髯則與現代寫法相似。
以下是幾個使用鱗髯的例句:
1. 他的臉上長滿了鱗髯,顯得非常老成。
2. 這條魚身上的鱗髯閃閃發光。
3. 他留着一蓬長長的鱗髯,顯得很有風度。
一些組詞:
鱗片、髯毛、鱗次栉比、滿面髯毛
一些近義詞:
鱗片-鱗片;鱗髯-鱗毛;髯毛-胡須
一些反義詞:
鱗片-光滑;鱗髯-光面;髯毛-潔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