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ter grass]∶幾種禾草或禾草狀植物中的一種,繁盛生長在潮濕地方的
(2) [waterweed]∶任何漂浮水面或沉底的水生植物
亦作“ 水屮 ”。1.水和草。《吳子·治兵》:“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飢飽。”《魏書·崔浩傳》:“若無水草,何以畜牧?又 漢 人為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築城郭、立郡縣也。” 陳毅 《昆侖山頌》詩:“漠漠荒野人迹少,間有水草便人行。”
(2).指有水源和草的地方。《史記·李将軍列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鬥以自衛。”《漢書·趙充國傳》:“勤勞而至,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屮,入山林。”《宋書·鮮卑吐谷渾傳》:“自 洮水 西南,極 白蘭 ,數千裡中,逐水草,廬帳居,以肉酪為糧。”
(3).某些水生植物的通稱。《禮記·祭統》:“水草之菹,陸産之醢。” 鄭玄 注:“水草之菹,芹茆之屬。”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臯記上》:“ 太原郡 東有 崖山 ……今山上多生水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水藻》:“藻,乃水草之有文者。” 魯迅 《呐喊·社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水草”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水生植物通稱
指生長在水中或潮濕環境中的草本植物,包括漂浮、沉底或岸邊生長的種類,如水藻、水芹等。例如:“水草在魚缸中不僅美觀,還能淨化水質。”
有水源和草的地方
古代文獻中常指適合生存或駐紮的自然環境,如《史記》提到“善水草屯”即指此類區域。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引用,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看相關來源。
《水草》是指生長在水中的植物,包括湖泊、河流、池塘等水域中的植物。水草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能夠淨化水質、調節水體生态平衡。
《水草》的部首是“水”,它由3個筆畫組成;而“草”部由9個筆畫構成。
《水草》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是由“水”和“草”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水與草結合,形象地描述了水中長出的植物。
《水草》的繁體字為「水草」,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水草》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1. 池塘中綠油油的水草隨風搖曳。
2. 湖水中的水草給魚兒提供了遮蔽和庇護。
水草池、水草盆景、水草底床、水草養殖等。
水生植物、濕地植物、水下植物。
陸生植物、旱地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