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ath;*** out]∶消失
帝國的滅亡過程
韓魏滅亡。——《戰國策·魏策》
(2) [ruin;subjugate;be conquered]∶消滅;被征服;被消滅
自取滅亡
(1).不複存在。《書·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唐 姚合 《從軍行》:“又無遠籌略,坐使虜滅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姐》:“ 四姐 因言:‘阿姊狠毒,業殺三人矣。惑之,罔不斃者。妾幸承溺愛,不忍見滅亡,當早絶之。’” 老舍 《茶館》第二幕:“ 王利發 真像個‘聖之時者也’,不但沒使裕泰滅亡,而是使它有了新的發展。”
(2).使不存在。《公羊傳·僖公元年》:“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漢書·張耳陳馀傳贊》:“及據國争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盭也!” 唐 元稹 《人道短》詩:“ 仲尼 留得孝順語,千年萬歲父子不敢相滅亡。” 毛6*澤6*東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6*産6*黨》第二章第一節:“ 中國 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鬥争,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 中國 ,也永遠不能滅亡 中國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滅亡漢語 快速查詢。
“滅亡”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國家、政權、種族、物種或某種社會形态的徹底終結或消失。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核心概念:指某種事物(尤其是龐大、系統化的存在)因内外部原因完全終止存在。
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滅亡”常被賦予象征意義,例如:
“滅亡”不僅描述實體的終結,也承載對曆史規律、人類命運的思考。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主動消亡”與“被動毀滅”,或“自然淘汰”與“人為幹預”等不同維度。
滅亡(miè wáng)一詞含有“毀滅、消亡、覆滅”等意思。形容一個國家、組織或個人完全被摧毀、失去存在的狀态。
滅亡的拆分部首:火、日;筆畫:火(4畫)、日(4畫)。
滅亡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由“滅”和“亡”兩個字組成。在古代,人們用火熄滅夜晚的燈火,導緻黑暗,失去光明。因此,“滅”字用來形容熄滅、毀滅的意思。而“亡”字表示失去、消逝,用來形容一個國家或個人的消亡。
滅亡的繁體寫法為「滅亡」。
在古代漢字中,滅亡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滅字的古代寫法為「烕」,表示火燃燒;亡字的古代寫法為「亾」,表示逃亡或負面消逝的含義。
1. 這個帝國最終滅亡了,成為曆史的一部分。
2. 他的財富一夜之間滅亡,讓他陷入了困境。
滅亡的相關詞彙有:毀滅、覆滅、消亡。
破滅、覆滅是滅亡的近義詞,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個人夢想或希望徹底破滅、消逝或被摧毀。
存在、興盛是滅亡的反義詞,表示一個國家或組織仍然存在并繁榮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