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絲編之繩。 漢 辛延年 《羽林郎》詩:“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絶。”《宋史·輿服志三》:“﹝冕﹞以金飾版側,以白玉珠為旒,貫之以五采絲繩。”
(2).指釣絲。《紅樓夢》第八一回:“ 探春 把絲繩抛下,沒十來句話的工夫,就有一個楊葉竄兒,吞着鈎子,把漂兒墜下去。”
“絲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曆史應用
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原始内容。
絲繩是指用絲線或者絲制品制成的繩索。它的拆分部首是纟(纟是指與絲制品相關的部首),拆分筆畫為二畫。
“絲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絲制品作為珍貴的商品和貿易品,在交通、農業、建築等領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絲繩則是由絲線紡成,用于各種用途,如提拉、懸挂、系縛等。絲繩的制作工藝非常精細,制成的繩索堅韌耐用,使用壽命較長。
根據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對應關系,繁體字“絲繩”的拆分部首和拆分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對于“絲繩”的漢字寫法有着一些變化。例如,篆書時期的寫法為“糹繩”,隸書時期改為“絲繩”。如今簡化字的寫法為“絲繩”。
以下是“絲繩”的例句:
1. 他用絲繩固定住船隻,避免了風浪的沖擊。
2. 這根絲繩承載能力很強,可以用來吊裝重物。
“絲繩”常用于組成其他詞語,如:
1. 絲繩索:用絲繩制成的繩索。
2. 絲繩舞:以絲繩為舞具進行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
3. 絲繩工藝:利用絲繩進行各種手工藝品制作的技術。
與“絲繩”相關的近義詞有:綢繩、絲索、綢緞。
與“絲繩”相反的詞為:鋼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