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扼吭的意思、攻心扼吭的詳細解釋
攻心扼吭的解釋
喻攻擊要害。吭,指咽喉。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先取 山海關 ,則關外諸城唾手可得,此攻心扼吭之法也。”
詞語分解
- 攻心的解釋 從精神或思想上瓦解對方,使其心服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攻心戰詳細解釋.謂從精神上或心理上瓦解對方。《戰國策·韓策三》:“夫攻形不如 越 ,而攻心不如 吳 。”《三國志·蜀志·馬谡傳》“自晝達夜
- 扼吭的解釋 .氣逆于喉。 宋 陸遊 《南唐書·劉仁贍傳》:“ 世宗 復親征…… 朱元 、 朱仁裕 、 孫璘 皆降 周 , 仁贍 聞之,扼吭憤歎。”.自缢。 清 鈕琇 《觚賸·碧血》:“﹝ 黃陶庵 先生﹞乙酉,
網絡擴展解釋
“攻心扼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使用方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釋義:比喻攻擊對方的要害部位,既包括心理層面的“攻心”,也指物理上的“扼住咽喉”。其中:
- 攻心:指從心理上瓦解對方;
- 扼吭:指控制咽喉要害(“吭”在此讀作kēng,指咽喉)。
二、出處與背景
- 出處:清代魏源《聖武記》卷一提到:“先取山海關,則關外諸城唾手可得,此攻心扼吭之法也。”
該句以軍事戰略為例,強調占領關鍵位置可迅速瓦解敵方整體防禦。
三、用法特點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攻心”和“扼吭”兩個動賓短語組成。
- 感情色彩:中性詞,多用于描述策略或鬥争手段。
- 適用場景:常見于軍事、政治或競争領域,強調抓住核心弱點進行打擊。
四、例句參考
- 現代語境:
“談判中,他直接指出對方資金鍊問題,堪稱攻心扼吭,迅速掌握了主動權。”
五、擴展說明
- 近義詞:擊中要害、一針見血;
- 反義詞:隔靴搔癢、避重就輕(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更多例句,可參考《聖武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攻心扼吭的意思
《攻心扼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迫使對方心神不甯、無法呼吸,使其處于非常困窘的境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攻心扼吭》的拆分為:攵(攴,手部首)+心(心字底部)+扌(手部首)+吅(囗字底部,中口)+吅(囗字底部,中口)。
總共有16畫。
來源和繁體
《攻心扼吭》最早出現在《三國志·蜀書·楊洪傳》中,形容楊洪用智謀威逼對方,令其很為難。後來,成語逐漸流傳開來。
在繁體字中,攵部分寫作攴,心、扌、吅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攵部分的寫法是攴,心、扌、吅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他的話讓我覺得非常尴尬,簡直是攻心扼吭。
面對敵人的犀利質問,他被攻心扼吭地無言以對。
組詞
- 攻擊:以力量、言論等方式對某人進行攻擊。
- 心神:指人的精神狀态和思考能力。
- 扼殺:用各種手段使對方無法發展或消亡。
近義詞
- 招架不住:形容不能抵擋或應對某種壓力。
- 迫使束手無策:形容被迫無計可施。
- 困厄不堪:形容處境困窘,無法自拔。
反義詞
- 從容自若:形容非常鎮靜和淡定。
- 無動于衷:形容對事态毫不關心。
- 輕松自在:形容沒有壓力和困擾,感到愉快和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