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花殘月缺的意思、花殘月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花殘月缺的解釋

(1).花凋謝,月不圓。比喻錯過美好時光。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三折:“則這今晚開筵,正是中秋令節。隻合低唱淺斟,莫待他花殘月缺。”

(2).花凋謝,月不圓。比喻夫妻感情破裂。 元 馬緻遠 《任風子》第三折:“喒兩箇恩斷義絶,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花殘月缺”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指花朵凋零、月亮不圓,多用于描繪暮春或深秋的蕭瑟景象,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或情感的不圓滿。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花殘”指花瓣凋落,暗喻青春易逝或繁華不再;“月缺”指月亮未滿,象征分離或遺憾。二者組合後,常形容自然景色的衰敗或人事的殘缺,隱含對美好事物難以持久的慨歎。

  2. 出處考證

    該成語最早見于元代關漢卿的雜劇《望江亭》,原文“咱兩個乍相見,恰便似花殘月缺”以自然意象反襯人物情感的波折。後經《唐宋詞鑒賞辭典》收錄,成為古典文學中表達哀婉之情的典型意象。

  3. 用法分析

    現代漢語中,“花殘月缺”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抒情語境。例如《人民日報》在描寫傳統戲曲時曾用“舞台上花殘月缺的布景,暗合了劇中人命運的悲涼”,強調其借景抒情的修辭功能。

  4. 文化内涵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指出,該成語承載了“物哀美學”思想:花瓣凋零對應生命無常,月相盈虧隱喻世事變遷,兩者共同構成東方哲學中“殘缺美”的意象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花殘月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演變

  1. 唐代起源:最早見于溫庭筠《和王秀才傷歌妓》:“月缺花殘莫怆然,花須終發月須圓”,原指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歎。
  2. 元代定型:關漢卿在《望江亭》第三折中化用為“花殘月缺”:“莫待他花殘月缺”,使成語結構固定并廣泛流傳。

語法與結構


近義與反義


文化内涵

該成語通過自然意象的殘缺,映射人際關系或理想狀态的破碎,常見于古典文學(如元雜劇)和抒情詩詞中,帶有惋惜、哀傷的修辭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文獻引用,可參考《望江亭》《任風子》等元曲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哀感頑豔白蹢扁骨采摭承教蛏條鋤耘賜封黨費啖嚼電父地記東園匠鬥瓶短語廢絕飛跳風船風美風木之悲豐邑港務局官政歸槥黑玺黑紫逭死蕙棠建定交直錦組就事論事困踬類禋冷債鱗卒緑沈冒受泥灘飄蓬斷梗披帷潛狙輕財重士青律晴熏起喪戚速齊蓁蓁日益月滋三魚設拜試嘗侍弄市斬四離四絕肅柬團體操無盡燈小世界信定